以下是含有部署核武的搜尋結果,共34筆
法國最新預算文件顯示,政府計畫為空軍與海軍採購共61架新飆風戰機(Rafale),還可能額外增購2架以取代2024年8月中空相撞事故中損失的戰機。本次採購案是法國大幅提升國防支出的一環,汰換老舊的幻象2000戰機、將空基核打擊能力翻倍、並為法國唯一的航母配備更新型的「飆風M」艦載機。
美國總統川普對外政策模糊不清,要求盟友增加軍費,大大削弱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信心,即便庇蔭在美國核保護傘下的日本與韓國也頻傳發展核武,建構自身核嚇阻力,以應對來自俄羅斯、北韓、中國等擁核大國的威脅。但有分析認為,日韓若真的發展核武,恐在東北亞地區形成比冷戰時期更嚴峻的局勢。
印太區域局勢日益緊張,《路透》報導,隨著中國與北韓擁有的核武庫存逐步上升,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對盟友的強硬態度後,日本與韓國開始對美國安全承諾有所動搖,對擁核的態度也悄悄轉變,開始思考自身是否也應部署核武,抵禦未來可能的衝突。
《英國國防期刊》20日報導,美軍近期疑將一批B61-12核子炸彈,自本土運抵駐英美軍拉肯希斯基地,未來可視任務需求,由美軍F-35A戰機掛載執勤,強化戰略嚇阻能力,應對俄國潛在威脅。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來,頻頻拿關稅巨棒向盟邦施壓,並要求各國大幅增加軍費,還扭轉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政策,歐洲人這才驚覺「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已告終,亟思謀求自救。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會晤期間,除了提到法國支持維護烏克蘭主權的立場,也提出他的「歐洲核盾」防禦構想:將具有核武搭載能力的飆風戰鬥機部署到德國,這是加強歐洲的核子威懾力,也是法國為加強歐洲防務自主,採取的戰略舉措。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第一天,將北韓稱為「核武大國」(nuclear power,核武強權),這引發韓國對現有安全體系的疑慮,再次討論韓國是否該研發與擁有核武器的討論。
美國準總統川普正在權衡阻止伊朗打造核武的選項,其中包括可能預防性空襲核設施,而這將打破長期以來靠外交和制裁,來遏制德黑蘭的政策。
先前提到的RF-101、RF-104這種戰鬥機改裝的偵察機,都有航程的限制,也就只能偵察大陸東南沿海,無法掌握西北地區的核子研究動向。就在民國50年左右(196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台設立代理機構「西方公司」,由他們提供U-2高空偵察機,空軍派出優秀飛行員擔任駕駛,這就是著名的空軍第35「黑貓中隊」。
俄烏戰爭進行2年半,北韓正式派兵參與,是迄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未必能左右戰況,對國際政治卻大有意義。
俄烏戰爭進行2年半,北韓正式派兵參與,是迄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未必能左右戰況,對國際政治卻大有意義。
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計畫的的科學家指出,為了避免小行星或隕石撞擊地球導致生命滅絕,核武是最有效的防禦手段。雖然目前國際法律禁止在太空使用或部署核武器,且核輻射可能造成太空污染,但研究團隊仍呼籲決策者支持核基防禦的研究,以防止人類面臨末日威脅。為此中國深空探測計劃已升級為小行星防禦計劃。
日本《讀賣新聞》21日報導,美日外交與國防部門首長將於本月下旬在東京會商,研擬制定首份聯合文件,不排除把美軍核武明文列入應對戰爭衝突危機的延伸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策略,加強反制中共、北韓擴張核武引發的安全威脅。
長久以來,瑞典一直是中立國,但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瑞典重新考慮國安政策,並於今年3月正式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第32個成員國,結束超過長達2個世紀的中立國地位。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Ulf Kristersson)13日說,對於戰時在瑞典領土部署核武,他持「開放態度」,卻遭對部分人士反對。
上世紀70年代中美協防期間,美軍在台並無常駐核武設施的部署,季辛吉於回憶錄所稱1974年「撤離在台灣所有核子武器」,指的應是美軍一支F-4幽靈式戰機特遣分隊,此一分隊偶爾會進駐台南空軍基地,並配有AGM-12C空對地飛彈,該型飛彈可掛置戰術核彈頭。
據中國外交部微信公眾號「寬廣太平洋」13日發布消息稱,為落實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共識,經雙方商定,中美將於當地時間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中美人工智慧(AI)政府間對話首次會議,就人工智慧科技風險、全球治理以及各自關切的其他問題進行交流。
4月22日,波蘭揚言部署核武,以因應白俄羅斯部署俄國核武的威脅。俄羅斯和美國對於避免核升級的邏輯和目的不同。俄羅斯核威懾是基於本國與盟友生存問題,這是安全戰略;而美國是為了控制歐洲,阻止歐俄經濟整合,建立新冷戰高牆,是經濟問題,摧毀北溪兩條天然氣管線說明其目的。美國在菲律賓部署中短程飛彈,亦是以戰略壓制阻撓中國與周邊建構共同經濟圈。美歐是通過經濟問題操控中國,分化中俄安全戰略,以達到經濟目的。
4月22日,波蘭揚言部署核武,以因應白俄羅斯部署俄國核武的威脅。俄羅斯和美國對於避免核升級的邏輯和目的不同。俄羅斯核威懾是基於本國與盟友生存問題,這是安全戰略;而美國是為了控制歐洲,阻止歐俄經濟整合,建立新冷戰高牆,是經濟問題,摧毀北溪兩條天然氣管線說明其目的。美國在菲律賓部署中短程飛彈,亦是以戰略壓制阻撓中國與周邊建構共同經濟圈。美歐是通過經濟問題操控中國,分化中俄安全戰略以達到經濟目的。
美國政府高層周四敦促中國和俄羅斯跟進美國與其他國家做出聲明:唯有人類才能下達部署核武的決定,絕不能交給人工智慧(AI)。
大陸土地是台灣的264倍,人口是台灣的65倍,GDP是台灣的23倍,軍費是台灣的16.5倍。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中共從未放棄「國家統一」的目標,但台灣是一塊寶地,兩岸周旋75年,不但未失去實質獨立的地位,經濟表現更讓世界折服,人均GDP領先大陸約2.5倍,半導體產業與先進晶片製造能力是世界經濟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西方國家「挺台」的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