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繼承移轉的搜尋結果,共20

  • 不動產移轉占比 繼承、贈與雙創高

     房價居高不下、買賣市場景氣低迷,不動產移轉型態也隨之改變。據內政部統計顯示,今年前八月全台買賣移轉占整體不動產移轉僅57.7%,占比創下有統計以來新低,而繼承和贈與移轉則分別達17.3%、12.4%,雙創新高,等於每10件不動產移轉有3件來自繼承及贈與,除顯示近期房市交易意願低落外,也反映「等房」逐漸成為新世代取得房產的主要管道。

  • 大繼承時代來了?出售長輩留下來的房產 永慶房屋提醒繳稅重點

    大繼承時代來了?出售長輩留下來的房產 永慶房屋提醒繳稅重點

    據內政部統計,今年第一季繼承移轉登記達17850棟、年增約2.2%,是同期以來次高紀錄。針對繼承而來的房屋,要售屋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依累進稅率繳納5至40%?還是適用房地合一稅,依持有時間繳15至45%?永慶房屋契約部資深經理陳俊宏說明,得視取得或繼承房屋的時間而定,共有三種情形。

  • 大繼承時代來了?出售長輩留下來的房產 永慶房屋提醒繳稅重點

    大繼承時代來了?出售長輩留下來的房產 永慶房屋提醒繳稅重點

    據內政部統計,今年第一季繼承移轉登記達17850棟、年增約2.2%,是同期以來次高紀錄。針對繼承而來的房屋,要售屋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依累進稅率繳納5至40%?還是適用房地合一稅,依持有時間繳15至45%?永慶房屋契約部資深經理陳俊宏說明,得視取得或繼承房屋的時間而定,共有三種情形。

  • 財產交棒潮來了 第一季繼承移轉登記創同期次高

    財產交棒潮來了 第一季繼承移轉登記創同期次高

    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繼承移轉登記1.79萬棟,寫下資料2016年公布以來的同期次高紀錄,反映當前人口持續老化,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遇到繼承上一代財產的問題。

  • 遺贈稅653億 前11月逾6千億資產傳承 移轉

    遺贈稅653億 前11月逾6千億資產傳承 移轉

     資產傳承成為近年必須的財富課,除了過往的死後繼承,現代富人更偏好生前贈與,據財政部最新統計,前11月遺贈稅收合計653.31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618.53億元的水準,提前寫下歷年全年最高紀錄。以遺贈稅率最低10%回推,即有超過6千億元資產「移轉中」。

  • 《傳產》政策打房贈與成顯學 移轉量體刷新天花板

    全台房價日益高升,贈與及繼承成為顯學,住商機構匯整內政部數據,全台前三季贈與移轉棟數也達4萬棟,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另外,全台前三季繼承移轉棟數約5.7萬棟,為自1991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歷史次高,僅次於去年前三季數據。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分析,疫情後房市多頭推升房市,加上政策打房皆針對多戶族群,令贈與及繼承移轉量體上揚。

  • 6千萬遺產有4千萬公設保留地 最後要繳多少稅?結局曝光

    6千萬遺產有4千萬公設保留地 最後要繳多少稅?結局曝光

    甲君今年1月死亡,其遺產稅經國稅局核定遺產總額為6,000萬元,應納稅額為150萬元。甲君未遺有現金或存款,亦無死亡前兩年內贈與繼承人現金或存款等情形,納稅義務人申請以遺產中A公共設施保留地(A地於民國52年劃設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核定價值4,000萬元,無遭占用情事)抵繳遺產稅。

  • 《傳產》繼承、交換屋族有活路!央行開人道走廊

    中央銀行今(9)日下午宣布,有前提之下,讓繼承者、換屋族以及已簽約者購屋不受信用管制。雖然定義標準放寬,但銀行願意受理承貸,許多購屋族仍須排隊苦候,或者利率高到令人卻步,第四季房市量縮趨勢不變。這波放鬆範圍比想像中更窄,未來資金有限的多戶投資者恐怕得先想好下一步。

  • 繼承者們 貸款受限難買房

    繼承者們 貸款受限難買房

     繼承族在央行信用管制下,購屋可能無法取寬限期,引發各界討論。內政部統計顯示,繼承移轉幾乎逐年增加,在所有不動產移轉中約已占14%,已成為除了買賣外第二大取得房產來源,今年前八月繼承移轉已有逾5萬棟,受到限貸令影響,這些新科繼承者今年若要買房,貸款將會綁手綁腳。

  • 今年繼承房屋逾5萬棟 10年次高

    今年繼承房屋逾5萬棟 10年次高

     央行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一出,讓許多房屋繼承者購屋夢受阻。房仲平台我家網房產研究中心,觀察近10年繼承移轉棟數,發現年度移轉量以去年為最高,達7.7萬棟,而今年前8月已累計50815棟,僅次於去年同期的52191棟,成為近10年的次高繼承移轉數量,不過受到限貸令影響,這些新科繼承者今年若要買房,貸款將會綁手綁腳,想出售,也恐受《銀行法》影響,買家貸款不易,交易時間拉長。

  • H1贈與移轉創新高 富爸媽避稅 卯起來送房

    H1贈與移轉創新高 富爸媽避稅 卯起來送房

     政府持續強化選擇性信用管制,加上7月囤房稅2.0上路,高資產族為達節稅效益,「富爸媽」紛紛卯起來送房,內政部統計顯示,全台上半年贈與移轉棟數達2.87萬棟、年增3%,創1991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新高。

  • 《傳產》「富爸媽」發威 全台贈與移轉創新高

    政府近期針對多房者課以重稅,全台「富爸媽」們紛紛卯起來送房,住商機構盤點內政部統計,全台上半年贈與、繼承移轉棟數達2萬8771、3萬7367棟,創下自1991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最高與次高紀錄,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近期政府推出選擇性信用管制,加上7月「囤房稅2.0」上路,高資產族為達節稅功效,大多選擇贈與房產與親人,致使贈與移轉棟數成長不少。

  • 躲囤房重稅!全台富爸媽狂送房 贈與繼承飆6.6萬棟創新高

    躲囤房重稅!全台富爸媽狂送房 贈與繼承飆6.6萬棟創新高

    政府近期針對多房者課以重稅,全台「富爸媽」們紛紛卯起來送房,住商機構盤點內政部統計,全台上半年贈與、繼承移轉棟數達2萬8771、3萬7367棟,創下自1991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最高與次高紀錄。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近期政府推出選擇性信用管制,加上7月「囤房稅2.0」上路,高資產族為達節稅功效,大多選擇贈與房產與親人,致使贈與移轉棟數成長不少。

  • 迎囤房高稅時代 雙北贈與移轉劇增

     近期打房手段劍指「多戶族」,提高雙北不動產贈與移轉需求,全台第一季贈與移轉棟數達1.66萬棟、年增3.8%,創下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以來同期新高,特別是「囤房稅2.0」即將上路,基於資產配置考量,台北市與新北市多戶族群贈與移轉需求大幅上升,贈與移轉年增率分別達15.8%、5.7%,成長幅度大幅領先全台。

  • 囤房高稅時代來臨 Q1雙北贈與移轉驟增

    近期打房手段劍指「多戶族」,提高雙北不動產贈與移轉需求,全台第一季贈與移轉棟數達1.66棟、年增3.8%,創下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以來同期新高,特別是去年底「囤房稅2.0」三讀通過,基於資產配置考量,台北、新北多戶族群贈與移轉需求大幅上升,贈與移轉年增率分別達15.8%、5.7%,成長幅度大幅領先全台。

  • 《傳產》躺平等房是顯學 全台繼承移轉量維持高檔

    住商機構觀察內政部統計,全國2024年第一季贈與移轉棟數達1萬6610棟,為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以來同期新高;全國2024年第一季繼承移轉棟數則達1萬7474棟,是自2016年同期次高,僅次於2023年第一季的1萬8671棟。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近期打房手段劍指「多戶族」,提高雙北的贈與移轉需求;此外,隨著國內高齡化趨勢不變,加上許多屋主在高額土地增值稅考量下,繼承移轉棟數高居不下勢不可逆。

  • 囤房稅2.0將上路!雙北多戶族「趕著送房」

    囤房稅2.0將上路!雙北多戶族「趕著送房」

    根據住商機構觀察內政部統計,全台2024年第1季贈與移轉棟數達1萬6610棟,為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以來同期新高;全台2024年第1季繼承移轉棟數則達1萬7474棟,是自2016年同期次高,僅次於2023年第一季的1萬8671棟。

  • 去年不動產移轉→拍賣新低 繼承新高

    去年不動產移轉→拍賣新低 繼承新高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不動產移轉四大類型中,買賣及拍賣移轉雙雙減少,而贈與及繼承移轉持續增加,即使升息房貸利率至13年高點,不過房市交投仍熱、財務壓力大的屋主讓利多能順利脫手,2023年拍賣移轉3,539棟、年減15.4%,為史上新低;高房價、少子化趨勢下,2023年繼承移轉7.7萬棟、年增9.4%,創歷史新高。而買賣移轉30.7萬棟創下近五年新低,贈與移轉則在2016年房地合一稅實施後緩步增加,2023年為5.2萬棟、年增4.2%。

  • 《傳產》等房風形成 繼承、拍賣移轉同創史上新紀錄

    2023年平均房貸利率來到近13年來相對高點,但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數據,拍賣移轉量卻創史上同期新低,2023年全國拍賣移轉棟數僅3,539棟,與2022年同期相比大減15.4%,此外,繼承移轉棟數創下史上新高,去年全國共77,012棟,年增9.4%。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分析,早年房貸利率都在5%以上,所以市場不佳可引發斷頭潮,去年平均房貸利率雖維持在2%以上,但屋主多能承受,且多年價格走揚,屋主價格讓利在一般市場能順利脫手,進到法拍的數量少,拍賣移轉創新低,而繼承移轉因為少子化及房價高漲的關係,留給後代繼承越來越多,因此繼承移轉幾乎年年創新紀錄。

  • 遺產中若有公共設施保留地 可申請抵繳遺產稅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遺產稅應納稅額在30萬元以上,納稅義務人確有困難,不能一次繳納現金時,可申請以遺產中公共設施保留地抵繳遺產稅,但仍需依規定計算得抵繳遺產稅之限額。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