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气是「春天后母面」、说变就变?年初还一片欣欣向荣的科技业,以笔电、电视机为主的消费性电子产品,3、4月景气迅速反转,据供应链业者指出,终端气氛开始转变,目前手上满满的料件库存却相当棘手,而接下来的库存跌价损失也会是难以忽视的不小压力。

先前疯狂备料 终酿危机

外界传出,全球第一大PC品牌惠普,已将今年全年消费性笔电出货量目标下修10%,业界多预期这「只是开始」,除了终端需求出现缩手迹象,先前为了因应缺料而「疯狂备货」的台湾笔电代工厂与品牌厂,手上长料及半成品库存已达到极高水位,宏碁、华硕、微星、技嘉等品牌厂至去年底为止,存货金额都攀上歷史新高,代工厂如英业达、仁宝、广达、纬创等也都是一样。

也因此,品牌业者都在最近两季持续消化偏高的存货,自3月起已缩减包括面板在内的拉货力道,虽然4月降幅仍偏和缓,但一般预期,在需求不振、库存过高,以及面板需求「兵败如山倒」下,接下来下修力道将会明显变大。

根据本报针对供应链业者的访谈,目前业者对于消费性笔电、智慧型手机、面板等产品的供应链,看法都是趋向悲观的红灯,商用笔电目前仍是绿灯,但估计六月可能转黄灯。

供应链透露,现在只有同时供应车用与消费性电子产品用的IDM大厂,如德仪、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还能维持供不应求,其他的半导体零组件已感受到品牌出现买气缩手迹象、代工厂库存水位过高,所带来的双重景气寒风。

比较明显可见的「风向」,是供应链业务们天天塞爆客户的公司公共区域与会议室,也有中国二极体业者愿意率先降价、以吸引客户下单,但是客户们已经满手都是料、一个头两个大,甚至反问半导体零组件的业务「愿不愿意用最高点的原价把料买回去?」,如果愿意的话,现在就可以重新下单买降价后的料。

而对于供应链中游与下游业者来说,供给快速反转的IC元件,从本来的「战略物资」、变成「鬼见愁」,IC元件、面板等价格即将开始走跌,中游与下游业者手中长料的库存跌价损失这笔帐要怎么样让客户愿意「共同承担」,可能是很快就得处理的课题。

不过手上握有IPC、工控相关准系统订单的OEM厂,还是大喊缺料,尤其去年就缺的IDM厂多项IC元件「现在缺更大」,去年因缺料无法满足的订单递延迄今,还是出不完。乐观来看,是订单能见度高,但问题是,总要出得了货、才会有营收。

#IC元件 #客户 #手上 #愿意 #代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