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台面对近十年最严重的通膨肆虐、上班族实质薪资掉入负成长时,政府财经单位在忙什么?忙着大内宣,官员敲锣打鼓宣传「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的丰功伟业,拿天边虚幻的晚霞表功,到世界贸易组织(WTO)告大陆封杀台湾的农产品,挥舞着抗中大旗,消费农渔民的痛苦。对于这场尚未走到尽头的通膨,政府即使无对策,但至少该多点同理心。

内需产业已陷入困境

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5月的通膨数字,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高达3.39%,创下近10年新高,且已连续3个月突破3%,远远超过大部分国家央行设定的2%通膨警戒值;即使扣除一般波动大的能源、蔬果后的核心物价指数,年增率同样高达2.6%、创下13年来高点。这代表的是这波物价上涨已不是来自几种波动大的商品,而是有更广泛的基本面支撑。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更让这波通膨显得险峻无比。去年通膨率为1.98%,过去10多年,民眾习惯的是近乎零通膨的物价稳定岁月,大部分时候的通膨在0到1之间,偶尔还出现代表通缩的负值,让过去10年通膨率保持在1%不到。现在骤然面对3%多的通膨,当然是一大问题。

问题不仅于此,官方的通膨数字纳入数百项商品与服务的物价,依其占比分配权重,但最后表现出的数字与庶民的感受往往有相当的落差,原因在日常民生用品、食物类与外食,纵然分开看价格不高、占比又低,即使大幅上涨,最后反映在物价指数中的数字却是微乎其微甚至无感。

整体通膨3%多,但外食费却涨了近6%、沙拉油也涨6%多、食物类涨7%多,麵包上涨超过1成、鸡蛋年涨幅更高达3成,创下3年多来最大涨幅,而交通与通讯费上涨亦已近5%。大多数民眾也都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从路口小吃、夜市到品牌餐饮麦当劳、王品等,全部都已涨价过一轮了,涨幅少则5%、多则1到2成。换句话说,民眾的感受与痛苦其实远在3%多的总体通膨数字之上。

通膨走高代表的就是「钱变小」了,民眾的购买力「被通膨吃掉」,反映在薪资上,就是上班族首季的「名目经常性薪资」虽然有2.7%的增加,看似收入增加,但实际上因通膨高涨,增加的薪资全部被抵消,首季的「实质经常性薪资」反呈年减0.1%,所以上班族的购买力其实是下降、是变穷了。更别说这几个月疫情恶化,让许多内需产业陷入困境,甚至收入归零了。

解决攸关民生的问题

当民眾苦于物价上涨、生活压力更大时,蔡政府除了要实践苏贞昌口中说出的「打赢防疫选战」外,财经官员全力以赴做的就是宣扬台美贸易倡议、「等了30年」才有的成果,但实际上,台美贸易倡议空泛、无助于台湾对外经贸,民眾关注度低,与民眾利益亦关联不大。但政府却乐于拿台美贸易倡议作大内宣,吝于也怯于着手解决更攸关民眾生活与利益的通膨问题。对于大陆禁止台湾石斑鱼输入,政府也从不考虑透过既有机制和大陆正面协商,却继续操作抗中把戏,牺牲农渔民利益。

更可虑的是,这波通膨仍方兴未艾,欧美国家的通膨都已飙上8%左右,何时能缓和下降,仍属未知之数,因为导致通膨的诸多因素仍存在,从俄乌战争持续、供应链重组与混乱、疫情反覆衝击生产与运输、能源与绿色通膨、财政政策扩张过度等,到美国联准会准备连续升息到年底,拜登政府正评估考虑取消对大陆商品加徵关税以降低通膨等,就可看出通膨可能持续到年底甚至明年。

这波通膨的核心因素:能源与粮食的高涨,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短期回降的可能性低,对大部分能源仰赖进口,同时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食物的台湾而言,很难避免其衝击,加上台币走贬趋势将导致输入性通膨更恶化,国内通膨仍无缓和迹象。

通膨走高,最受苦的一定是一般庶民,特别是民生物品上涨幅度远高于平均时,所得低者受到的影响更大。此时政府该多点政策支持庶民度过通膨难关,而非执迷于缺乏实效、与庶民毫无关系的台美贸易倡议等空泛大内宣。

#通膨 #民眾 #数字 #大内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