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李太太是子宫内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宫内膜癌手术后,开始出现下肢淋巴水肿,刚开始大腿有些轻微浮肿,休息后也无法消除,后来症状加重,左边脚掌至大腿的整个浮肿,直径大小都约莫右边正常下肢的近两倍左右。不仅造成外观的严重改变,也影响到活动、手臂或腿部的皮肤变得粗厚与乾燥,并随时伴随痒的症状,造成生活上的不适,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宫内膜癌淋巴廓清术后产生的併发症。

●子宫内膜癌 13个危险因子要注意

子宫内膜癌是臺湾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2018年统计资料显示,子宫体癌(子宫体癌细分为子宫内膜癌和恶性子宫肉瘤,而超过九成的子宫体癌都属于子宫内膜癌)列居为国人十大癌症发生人数的第十名,且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奇美医学中心妇产部主治医师林俊宏表示,子宫内膜癌危险因子,包含: 1.肥胖、2.高热量高油饮食、3.贺尔蒙因素、4.不曾怀孕、5.初经早或停经晚、6.更年期服用雌激素、7.老化、8.缺乏运动、9.第2型糖尿病、10.近亲或自身有子宫体癌或大肠癌家族史、11.乳癌或卵巢癌、12.子宫内膜增生、13.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疗等。

●治疗子宫内膜癌  易酿下肢水肿后遗症

针对子宫内膜癌治疗,多是以传统开腹式手术、微创手术-腹腔镜或达文西为主,儘管肿瘤仅限于子宫内,但在没有生育的考量下,医师一般会建议切除子宫、卵巢、输卵管、骨盆腔、主动脉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验的结果确立病人的癌症期数,以准确预后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不过,许多子宫内膜癌病人在依照标准治疗法接受全面淋巴结廓清术后,恐有淋巴水肿、下肢淋巴无法回流导致肿胀、手术时间较长、神经受损、增加术中出血量、术后形成淋巴囊肿压迫或感染、疼痛等潜在的副作用问题;而2008、2009年发表的大型跨国随机分配研究显示,针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淋巴结廓清术可能在治疗上没有太大的益处,若过度清除淋巴结,对病人后期的生活品质可能会有极大的影响。

●前哨淋巴结造影 减少后遗症、癌症復发机会

林俊宏说,淋巴系统是肿瘤细胞转移的途径之一,前哨淋巴结是与肿瘤连接的前端淋巴结,当病人发生癌细胞转移到淋巴结时,前哨淋巴结常是主要转移处。而前哨淋巴结造影方法就是将造影剂注入肿瘤周遭组织,医师可以精准的切除该前哨淋巴结,不必将所有淋巴结都移除;在欧美的研究发现,初期子宫内膜癌手术使用前哨淋巴结造影方式,可以减少下肢水肿的后遗症,也不会有较高的癌症復发率。

此外,前哨淋巴结造影术已用于其他类型的癌症,约莫40年前,前哨淋巴结的观念就被提出,主要运用于体表恶性肿瘤,后来才广泛应用在乳癌上。近年来,也开始被应用在妇癌手术。不仅减少后遗症、不影响癌症復发率,因为取出的淋巴结较少、较精准,手术副作用也明显降低,且减少手术出血量。

林俊宏提醒,透过定期的子宫颈抹片筛检和对于不正常阴道出血提高警觉,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增加存活率。(编辑梁惠明)

文章来源: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常春月刊 #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 #过重 #未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