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国人第2大癌症死因,根据卫福部公布最新国人死因统计报告指出,108年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医师表示,肝癌的形成超过5成与B型肝炎有关,因此防治肝癌应先抢救B肝。B肝病友的肝臟处于长期反覆发炎状态,若能持续性药物治疗以抑制体内病毒量,有助稳定病况,避免快速恶化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

●B型肝炎属于DNA病毒 肝癌成因超过5成以上是B肝

在台湾,肝癌的成因逾5成是B型肝炎造成,3成为C型肝炎造成,其他则包括脂肪代谢异常、药物及酗酒等。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内科部消化内科主任高伟育解释,B型肝炎是一种DNA病毒,病毒量超过2000 IU/mL,肝癌罹患机率会提高2倍,目前台湾40岁以上族群约15%有B型肝炎,而35岁以下族群受惠于B肝疫苗全面接种政策,盛行率已降至1%。

许多人对于B型肝炎仍有不少迷思,包括误认自己工作过于劳累、吃饭拥抱接触或飞沫就可能会得到,事实上,母体垂直感染是传染B肝的最主要途径,少数则为水平传染,如共用刮鬍刀、针具或危险性行为时所导致。

●治疗B肝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原理是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根除

美国B肝治疗指引以不停药为原则,目的在于维持病情稳定不恶化。高伟育医师表示,治疗B肝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有很多种,原理是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根除,建议持续服用以控制病毒量。

传统B肝治疗药物的抗药性较高,目前有新一代药物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能大幅降低影响肾功能或骨松的副作用,甚至孕妇也可以使用。尤其针对怀孕27周、第3产程阶段,病毒量逾百万IU/mL 的B肝带原孕妇,健保也有给付用药以预防母体垂直感染,降低宝宝染上B肝的风险。

●B肝何时开始治疗? 留意病毒量、肝纤维化2指标

许多国际医学共识或指引都建议,B肝病友只要病毒量大于2000 IU/mL且肝纤维化(Fibrosis)达中级(F2),就应积极接受治疗、持续用药。

肝纤维化共分0到4等级,0至1等级是没有纤维化,第2等级属于轻微的中级纤维化(F2),第3等级则是重度纤维化(F3),也就是肝硬化。

虽然国内现行健保条件在今年3月有调整放宽,但针对B肝患者给付用药的规定仍要连续2次检查,每次检查间隔3个月,病毒量皆需超过20000 IU/mL且严重肝纤维化(F3)。而且,B肝病友在服药治疗2至3年后,病情获得稳定控制,健保会先暂时停药观察3个月。

高伟育医师建议,此时除了定期追踪相关肝发炎指标,病友也可以考虑自费持续用药,以防反覆发炎或恶化。

高伟育医师提醒,肝臟没有神经,B型肝炎患者多数没有症状,应定期检查追踪,若发现肝功能异常、有肝硬化迹象,就应积极介入治疗,才能有效防范肝癌上身。

文章来源:本文由《NOW健康》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NOW健康 #肝癌 #B型肝炎 #脂肪肝 #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