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杨秉儒专栏】中国新年变月亮年有啥稀奇,人家连所有传统农历过年习俗都要「去中国化」了!

这几年在台湾,每年过农历春节都要为了这个农历春节的英文译名到底是啥吵半天。我想世界上惟一可以和「什么都是韩国的」韩国玻璃心相比的,大概只有「什么都不是中国的」塔绿盘玻璃心吧。

几年前就看过一篇造谣文,说其实台湾的过年习俗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年兽,台湾是「灯猴告状」,所以玉皇大帝要惩罚台湾人,要让台湾地震沉没(另外几种版本分别是「大洪水」、「大海啸」,不一而足)。但因为没有毁灭,所以才放鞭炮来大肆庆祝;至于年夜饭,就是台湾版的「最后晚餐」。

这篇造谣文后来很快就被发现是鬼扯淡的了。因为「灯猴传说」来自福建省漳州、泉州等闽南一带,和台湾版唯一的差别,只在毁灭的方式不同而已,因为福建是内地,不会「岛沉」。但就是这样的造谣文,一直被沿用至今。

「灯猴传说」与「灶神告状」:

首先要说说「灯猴」究竟是什么。灯猴其实是一种古代传统灯具,大约五寸高,以竹子制成,是能够固定在墙壁上的灯架,上头放着盛满煤油、插着灯芯的小碟子,供一般家庭照明之用。据说灯架的样子让人觉得像是蹲踞的猴子,所以就叫「灯猴」。在电力、电灯还没有普及之前,大多数民间照明工具就是「灯猴」。

故事发生在某年的冬至。当时的人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因此凡到冬至,便会将汤圆黏到日常器物上,以此慰劳寄宿其中的神明,然而,那年的人们却忘了灯猴。

看在每天努力工作、浑身油污的灯猴眼里,人类应该就像是排挤人的惯老板,年终没发就算了,竟然连一句谢谢也不说,实在有够过分。灯猴越想越生气,竟然决定直接到天庭去找玉帝告状,准备狠狠给人类一个教训。来到天庭的灯猴,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对着玉皇大帝细数人类糟糕的程度:好吃懒作、浪费五谷、忘恩负义、无恶不作,简直就已经烂到骨子里,乾脆全部除掉省得碍眼。

神奇的是,听了这一大串污蔑和抹黑的玉皇大帝,竟然毫不犹豫地相信了灯猴,并且立刻决定要在年末的时候降下瘟疫等大天灾,一次把地上的人类全部消灭。当然啰!天庭眾神知道这件事后相当惊讶,连忙一方面向天庭求情、另一方面托梦通知眾人;也有说法认为是年底尾牙(过去是人们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土地公的祭祀活动)的时候,土地公于心不忍而通知人们末日的消息,要他们赶快做好准备,同时也请求观世音菩萨帮忙向玉皇大帝求情。

讲到这里,是不是跟另外一则过年常常听到的天庭告状故事很类似?没错,就是「灶神告状」。相关的情节大同小异,最后的结局也几乎雷同。先民逃过一劫之后,口耳相传,每年年终送灶神回天庭述职时,都会祭拜麦芽糖,甜灶神的嘴,希望灶神能替他们美言几句,这与「将甜甜又黏黏的汤圆黏到灯猴身上」还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始社会,天象的变幻莫测,对先民影响甚大且难以预测,由此产生了对日月星辰以及风雨雷电的崇拜。《山海经》书中记载,几乎每一座山都是神人神兽居住的地方,火的使用又激起了先民对火神的崇拜,其中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他被尊为燧皇,还有后续的火神祝融,以及更后面陆续产生的「灶神」或「灯猴」,这些无疑都是先民对火崇拜的发展。

中国的「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门户、道路一样,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对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黄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来的。宋王茂《野客丛书》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于火,死而为灶神。事始曰灶,黄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东汉应劭着《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谓火焰上升。至于祝融,名重黎,高阳氏颛顼之后,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

除了上述引文,明冯应京撰《六家诗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之「黄」,《释名·释采帛》说:「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见,黄帝原本是光明之神。无论火神,还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产生的崇拜。

东汉以后,道教经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种火老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

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这是说崑崙山上的种火老母神通广大,在人家中则为司命灶君,监察人间善恶,记录并禀告天曹,决定凡人寿夭。种火老母这个神灵形象似乎将火神与先炊信仰糅合起来,并且职能有所变更,肩负司火、司饮食,督察每家每户之善恶祸福之双重职责。

至于民间传说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无忌成灶王,负心张郎变灶王,李姓负心郎变灶王,穷鬼懒汉张氏、姚瞎子、鸦片菸鬼成灶王等种种故事。不一而足,我们就不一一赘述。

灶神之由来从火神、光明神逐渐演变成种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职责也由司饮食到掌控人间吉凶祸福。这些变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属性不断减弱,其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观念之多元化。这是时代变迁、地域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国百姓生产、生活实践发展的结果。

至于「灶神职能」的演化,汉代以前,灶神的职责是「主饮食之事」,如郑玄《驳五经异义》称:「灶主饮食也」。魏晋以后,灶神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经》所云:「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

由此可见,灶神不单司人间饮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务是监察百姓之功过。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也说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14所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15引《万毕术》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

清代《太上感应篇》更是详列灶神监管的数百种罪过,「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在《太上感应篇》中,灶神作为司命神的身份和职责非常具体、明确。从歷代文献看,灶神的职能有个演变的过程,其司饮食之责渐渐淡化,其司祸福之责任不断强化,这种职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个字来概括。这样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权」的神灵,真是让居家百姓又亲近又害怕。

百姓亲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奖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担心他上天言坏事,以致天帝降罪。这种矛盾的心理鲜明地体现在祭灶风俗中。神州各地,祭品当中多用糖及酒,生动体现了人们麻醉、讨好灶神,期待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之心愿。雍正《陕西通志》卷45《时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饼,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也。(《延绥镇志》)腊月二十四日,夜设糟馔、果酒,祀灶扫舍(《兴平县志》)。」

宋代河南开封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县人方回《桐江续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诗云:「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雪欲为南瑞,风才作北声。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尝晴。造化难窥测,神奇易变更。」简单来说,民间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爷会在小年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以定赏罚功过。

于是呢,民间就在各家各户的灶王爷像或灶王板前面,摆上「鸡鸭鱼肉虾,蛋果糖酒茶」来供奉灶王爷。并且在灶王爷的嘴上涂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宫降吉祥。」人们以这种期盼,来祈求得到灶王的护佑,天神的赐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供品供奉完毕,抹好糖后,人们就将灶王爷的画像请下来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后在年三十的子时贴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将灶王爷从新请回家中,保佑家里新一年的安康。人们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饼泥其口,企图让灶神上天多说甜言蜜语,无法说恶言恶语。这种只言好事,不报恶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对子。人们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书》所收《东宫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善文》说:「吾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然而,这样的敬火崇拜,到了福建省漳、泉闽南一带,就又发展出了「灯猴传说」。闽南民间有「除夕烧灯猴」的习俗,实际的理由是,竹制灯架被火熏烤一年后,有破损变形,导致引发火灾的危险,所以每年都会烧掉旧灯架换新灯架,但另一个有趣的说法表示,这是因为灯猴过了三年就会成精,为了防止作祟才必须烧掉。除夕夜,闽南先民在跳火圈时,投「旧灯猴」入火圈,让它烧成灰,口中念诵:「灯猴烧成灰,厝内逐项有」等吉语,以示驱邪迎福。

近年来在台湾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了「去中国化」,常常会断章取义的片面解释那些随着数百年前,从中国渡海来台的先民们一併带过来的中国传统习俗与崇拜仪式,想要藉此证明所谓的「台湾文化」是可以与「中国文化」彻底切割的;不过「文化」的形成,是经年累月的薰习积累,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慢慢演化而成,其逻辑脉络千丝万缕,岂是能如此轻易切割的呢?

光是以「灯猴传说」为例,灯猴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告状,然后天庭眾神替地上的先民向玉皇大帝求情等等情节,一堆神祇不都是「中国来的神明」吗?想要藉由「灯猴传说」来彰显「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边一国」,其实只是自曝其短,贻笑大方而已。

自卑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出低人一等,一种是心态上自觉低人一等,为了掩饰自卑,所以表现得特别高傲。那种「什么都是台湾的」或「什么都是台湾的最好」,和「什么都不是中国的」或「凡是中国来的都不好」,其实都是一样的自卑心态作祟而已。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灶神 #灯猴 #中国 #灶王 #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