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舒服就要看医生,但看了医生就一定「有用」吗?如果常常觉得就医后病情未见好转,或是认为医师态度不佳,「医生都没有仔细听我说话」,等待看诊的时间远比真正跟医生面对面的时间长得多,这时候可以借助医院里的「医疗社工」之力,让医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精准听出患者想要诉说的病情。

财团法人药害救济基金会指出,大多数民眾对医院的社工不太熟悉。其实医院社工就是协助病人找寻资源的专业人员,让病人能顺利就医、配合治疗,家属也能够减轻一些负担。除了为弱势族群协调各项医疗与生活支援外,其实医疗社工也可扮演民眾医病关系间的桥梁。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王春雅社工师指出,以医务社工来说,像是有些刚被诊断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病人,面对治疗过程和生活上的改变充满不安,医务社工就可协助转介病友团体,透过病友之间经验分享和互相鼓励,帮助病人适应疾病带来的身心变化;对于准备出院的病人,社工也会依据病人后续照顾上的需求,协助联繫、转介相关的社区及照护资源。

善用医疗社工资源,打造有效又顺畅的医病关系。(图/药害救济基金会提供)
善用医疗社工资源,打造有效又顺畅的医病关系。(图/药害救济基金会提供)

●这些话恐惹恼医生!社工搭桥梁 传授医病沟通4心法

除此之外,王春雅社工师强调,良好的医病沟通,除了需要互信之外,病人也该学习如何与医师沟通,透过社工也能事半功倍。

王春雅社工师举例,有些病人习惯从网路或是亲友口中撷取医疗讯息,对医师的诊断会回以:「可是我看网路上说...」、「我查了Google不是这样」,这些质疑语气大多会让医师备感不受信任与无奈,对医病关系伤害很大。

以台湾医疗环境来看,每位医师与病人的问诊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与医师良好沟通,王春雅社工师提供4大心法:

1:听不懂要反映

如果对医疗说明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跟医疗团队反映,或是可请医疗人员提供简介单张或卫教影片等不同的媒介,帮助理解,来缩短医病之间的认知落差。

2:事先列出问题

就医时也常见病家看到医师就傻住,等到离开门诊或医师结束查房,才发现该问的都没问到。建议患者及家属可事先把问题写下来,或是直接把问题列给医师看,有助于在有限的互动时间内完整表达想法。

3:陈述病况由近而远

有些病人看诊时,不清楚怎么表达自身病情,容易长篇大论,边说边觉得「医生都没在听」,因此心有不满。

王春雅社工师建议,可把握「由近而远」的原则,从最近的变化和症状开始说,有助于医师评估目前生理问题与重点病况。住院病人还有护理师或社工师会去了解病人以前的身体状况与生活习惯,不妨这时再慢慢陈述远因。

4:避免质疑语气

当听到医师提出的诊断见解和资讯,与自己认知不同时,先不要急着反驳或质疑医师,可进一步询问。例如:「你说的好像跟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可以再说明吗?」或是主动找医院的社会工作室或社会服务室,请社工协助双向沟通。

王春雅社工师指出,社工可协助病患表达需要和困惑,亦可协助医疗团队觉察患者与家属的社会心理需求,为医病间搭起有效沟通的桥梁,让就医更有效率,早日恢復健康。

#医务社工 #医院社工 #药害救济基金会 #医病关系 #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