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以令人担忧的方式展开,新冠肺炎在中国武汉爆发,接着传播到欧洲、北美、亚洲、拉丁美洲,三月时疫情便已袭卷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必须迅速应变,以阻止这种致命传染病的扩散。民眾外出的自由很快受到限制,各种公共设施和大眾运输关闭,最终则是轮到学校,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都无法上课。二○二○年四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共有超过十五亿名儿童受到学校关闭影响,大部分都必须在家学习,并借助网路和科技产品和教师联络。

所谓的压力测试,便是针对机构因应外部剧变或灾难的能力,所进行的模拟或分析。二○○八年金融海啸过后,世界各地的银行都经过了压力测试,看看它们是否能撑过未来坎坷的前景。良好的压力测试,可以评估这些机构的领导力、风险管理、弹性、回復力等面向;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压力测试可以辨识出哪些机构的体质健全,哪些又较为脆弱。

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芬兰政府在二○二○年三月十六日这个星期一下午宣布关闭边境。两天后,除了小学低年级外,各级学校也都必须关闭。这个情况使得芬兰各地的教育当局,必须想办法因应接下来这四个星期的教学,后来禁令更延长到五月十四日才结束。虽然学校针对小型的突发事件有紧急措施,但没有人想得到情况会如此严重,新冠肺炎因而成了芬兰教育体系的压力测试。

由于芬兰教育体系属于去中心化的系统,所以各地学校如何因应,是由三百一十个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统筹。虽然提供地方当局国家核心课纲的芬兰国家教育局,也设立了学校关闭期间远距教学的指导及原则,但大部分的细节仍需由各地自行决定,最终这个责任则是落到学校的教师及校长身上。如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芬兰各级学校数位学习的建置程度落差也非常大,有些学校拥有非常先进的设备和人

员,因此在这八个星期的期间,远距教学该如何安排,从一开始就很明显会有非常

大的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学校被迫进行史无前例的社会实验,这个实验将会测试学校的弹性、创意、专业、回復力。虽然现在还没有针对芬兰学校如何因应远距教学的系统性研究和证据,但某些由芬兰教育当局在学年结束时搜集的数据显示,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科技产品,以及无法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线上帮助。不过,教育当局的初步结论,仍是除了上述问题外,学校都应对得相当良好。芬兰教育工会的会长便提到:﹁我们成功度过艰困的情况,关键在于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扎实的教育背景,以及他们对工作的积极贡献。﹂以下便是几个芬兰学校能够成功因应疫情的重要因素,是根据我二○二○年八月和某些芬兰顶尖教育专家的访谈整理而来。

弹性:专业自主权让芬兰学校能够在共同的规范和原则下,自由探索最佳的教学方式。缺少全国性的标准化测验及外部评鑑,也让学校在课程设计及实施上有更多弹性。弹性是芬兰面对疫情时能够不花太多力气,便可迅速调整的主因。

创意:芬兰的国家核心课纲,是围绕创意以及寻找创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其他国家的学校忙着满足外部的规则和期望时,芬兰学校可以运用创意,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安排自己的教学。许多教育当局和学校领导者都表示,创意在芬兰教育因应疫情带来的挑战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回復力:合作和彼此帮助在芬兰教育文化中非常重要。其他国家的学校不怎么合作,反而彼此竞争,芬兰学校则是为了孩子和家庭的福祉携手努力,而学校间的互信以及彼此支持的意愿,也提升了芬兰教育的回復力。教师表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让他们在远距教学期间觉得充满能量,并随时准备好尽力贡献,芬兰的﹁习俗﹂又再次帮了大忙!

学校关闭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启发?二○二○年四月,学校关闭的头两个星期间,芬兰教育评鑑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对象包含五千名教师,试图找出远距教学对教师及学生的影响。我也在八月时访谈了一些教育专家,以下便是我的结论。

首先,所有人都强调,国家面临公卫危机时,学校在维护健康及安全上,扮演重要角色。教育工作者和卫生人员及医学专家携手合作,确保孩子在家学习时,还有他们在五月中回到学校后,每个人都能保持健康,不会染疫。在面临这次危机时,孩子和教师的健康是第一要务,而非在学校关闭期间的学习进度。第二,和我谈话的教师和教育专家也都认为,在新出现的困境下,学校也都因应得非常良好,主要原因便是教育体系的弹性,以及对学校能力的强烈信任,相信学校会找出最佳的方式,来因应普遍的要求和限制。最后,远距教学期间教师和教育当局最大的担忧,就是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并为需要的学生及时伸出援手。芬兰基础教育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拥有特教需求,无法到校上课时,这些学生便是最需要帮助的族群。

(本文摘自《芬兰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范》/商周出版)

【内容简介】

芬兰教改歷程第一手资料分析报导,已译为近三十种语言

「本书问世即为经典,而且还会不断进化。」——霍华德•嘉纳

2013格鲁迈尔奖 The Grawemeyer Award

2016乐高奖 LEGO Prize

学习兴趣低落、阅读能力低下、教育预算缩减,

各国教育制度都无法甩开的魔咒,也同样降临在全球典范芬兰。

新冠肺炎肆虐,更使得学校难以兼顾学生的健康安全与学习进度。

芬兰教育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它还有值得借镜之处吗?

臺湾教得多、考得多,原因在于我们相信有一套正确、完整的标准必须符应,结果,多数孩子囫囵吞枣、难以消化;芬兰教得少、考得少,因为他们相信必须释放出空间,才能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合宜的教学活动,结果,多数孩子有机会依照自己的兴趣及性向进行探索、统整与反思,学得较多,而且更为深入。

——黄春木,教育部师铎奖、教育部教学卓越奖金质奖得主,臺北市立建国中学歷史科教师

芬兰的教改歷程绝非一帆风顺。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关键的变革,都是由危机引发,芬兰因而打造出具有创意、弹性的教育体系,更藉此成功通过新冠肺炎的压力测试。

萨尔博格于任职国家教育委员会期间,亲炙教改第一现场,使以往表现平庸的芬兰教育体系,在短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教育典范。身为深谙教学理论与实务的教育学者,他点出芬兰教育之所以卓越,就在于坚持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进而都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就,同时尊重教学的专业与自主,让师生、家长与主管机关一起为教育负责,以及因应个人与社会的变动需求,做出整合各个公部门的永续调整。

芬兰的成功之道,正好让全球教育学者重新思考教改的目的与方法;芬兰此际面临的各式挑战与困境、因应策略,更值得眾人加以借镜,从中找到解方。

【作者简介】

帕思.萨尔博格 Pasi Sahlberg

现任澳洲雪梨新南威尔斯大学教授,专长为教育政策,曾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及奥卢大学兼任教授,并于二○一四年至二○一六年间,前往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他曾在芬兰担任学校教师、师培教师、国家教育委员会处长、教育政策顾问、教育及文化部司长,并为数个国际组织及顾问公司担任教育顾问。

过去四十年中,萨尔博格教授分析了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并和超过六十个国家的教育领导者及政策制订者合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爱尔兰、英国等。也曾任职于华盛顿特区的世界银行和义大利都灵的欧盟委员会。

萨尔博格教授以他对世界教育的贡献获奖无数,包括二○一二年芬兰教育奖(Education Award)、二○一三年美国格鲁迈尔奖(Grawemeyer Award)、二○一四年苏格兰欧文奖(Robert Owen Award)、二○一六年乐高奖(LEGO Prize)等。

《芬兰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范》
《芬兰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范》
#芬兰 #压力 #教师 #教育 #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