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每年新增3万名中风病人,是导致成人残障失能主因之一,且病人肢体痉挛影响生活品质,也造成照顾者沉重负担,奇美医院去年11月成立「食乐小组」,针对急性中风病人至亚急性追踪及慢性居家长照病人,给予妥善吞咽评估、进食训练及营养质地调整,截至目前服务近20人,陪伴中风者扭转黑白人生,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
对中风者而言,多形容得知中风后,人生瞬间从彩色变黑白,负责照护的家属更承受沉重压力。70岁陈先生半年前突发口齿不清及右侧肢体无力紧急送医,被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中风,陈先生中风后接受復健疗程,但进食或喝水常有呛咳、吞咽困难现象,返家后仍用鼻胃管灌食,3个月前因右侧肢体紧绷、疼痛而无法復健,復原成果不如预期,情绪愈来愈差,太太和儿女照顾压力也日益加剧。
家人陪陈先生辗转至奇美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谢孟仓门诊,诊察发现陈先生吞咽困难及右侧肢体痉挛等中风后遗症,吞咽评估结果显示吞咽咽喉期肌肉活动及会厌软骨关闭气管不协调,导致吃东西时易呛咳,影响平时服药治疗和营养摄取,且四肢力量及张力评估发现右上肢肢体痉挛,影响上肢伸直及抓握能力,导致其不能自行使用汤匙等器具进食。
谢孟仓依评估报告,建议陈先生做吞咽咽喉能力训练,并改善餐食质地及水分黏稠度,此后,吞咽功能逐渐好转,能吃到更多口味食物,同时,局部肉毒杆菌素肌肉注射减少右侧肢体痉挛程度,上肢屈肌肌张力下降,上肢活动度更好,可接受更高强度的復健,疼痛因而改善,家人的照顾负担及压力也减轻许多。
谢孟仓表示,中风不是人生终点,中风后积极治疗可大幅减缓肢体痉挛导致的失能风险,透过吞咽训练能有效提升病人营养供给,他呼吁,尽早接受完善治疗,仍有机会恢復自理能力,不仅可减少照护者的压力,也能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