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在人工智慧(AI)领域的角力日益激烈。辉达执行长黄仁勋曾多次提醒,中国大陆AI产业正以极快速度追赶,美国的领先优势并不稳固。如今Google前执行长施密特(Eric Schmidt)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
在11日发布的Podcast节目《Moonshots》中,施密特指出,随着中国AI模型的「开源」策略扩散,全球许多政府可能会出于成本考量,最终选择採用中国的AI技术。
开源对决闭源
施密特表示,美国与中国AI发展的最大差异,在于模型开放性。他指出,「美国最先进的模型是闭源的,而中国最先进的模型却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中国的AI系统可以被免费取得、修改与再利用,而美国的封闭式模型则需付费使用。
施密特认为,这种结构差异带来新的地缘政治挑战。对于资金有限的开发中国家或中小型政府而言,免费开源的中国模型更具吸引力。施密特直言,「那些没有西方那样雄厚资金的政府和国家,大多数最终都会採用中国模型,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模型更好,而是因为它们免费。」
中国AI模型崛起
据财经媒体《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报导,今年中国AI模型如DeepSeek及阿里巴巴「通义千问3」的走红,不仅引发市场震动,也让各界对于资料隐私、国家安全与美国科技竞争优势的担忧再次升温。
施密特的发言呼应了这种焦虑。美国的闭源模式虽强调安全与管控,但也可能在全球推广速度上落后。相反,中国的开源策略让其技术更容易在国际市场扩散,形成潜在影响力。
施密特于2001年至2011年间担任Google执行长。近来他多次针对中国科技崛起发表看法,尤其关注AI发展带来的战略转变。
10月29日,施密特与其AI团队成员Selina Xu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联名发表文章,文中提到1896年李鸿章初访美国时,对纽约高楼大厦的讚嘆,与今日外国人造访中国时的震撼形成对比,指出美国与西方需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从「技术落后国」转身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