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央媒《工人日报》13日报导,利用人工智慧(AI)移花接木偽造虚假资讯情况频现。在电商平台,有的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直播和行销带货,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期待法治对AI滥用现象做出精准回应,为技术发展明确法律边界。

近日,大陆女演员温峥嵘自曝在网上刷到了假冒自己的直播间。此前就有人发现,她曾出现在多个直播间,同一时段,妆造不同,产品不同,但说着同样的话。这些直播间影像均非温峥嵘本人出镜,有的竟是AI合成的虚假直播。

专业人士认为,应进一步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同时,技术平台和电商平台等传播类平台需承担识别、拦截以及对违规帐号进行处罚的主体责任,公眾也应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认知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工人日报》报导,上海赵女士展示一段视讯,韩红、潘长江两位大陆明星一问一答,推销某痔疮产品。 赵女士称,这是今年8月她母亲手机里某短影音软体上拍摄的一段视讯。她母亲看到「连大牌明星都在推荐这款产品」,准备下单购买。幸好赵女士及时阻止。

AI短剧创作者谭靖指出,赵母看到的明星推销视讯实际是利用数位人技术制作而成。「只要有一张明星照片,就能让人物动起来,哪怕是张截图。这位明星只要在某场合说了一句话,声音也能被复制。」

今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公司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虚假广告案。8月某社群平台,有博主利用AI技术仿冒奥运冠军全红婵声音卖土鸡蛋,视讯点讚量高达1.1万。奥运冠军孙颖莎和王楚钦也遭类似仿冒。

大陆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麻策律师表示,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直播和行销带货,严重侵害被仿冒名人肖像权、名誉权和声音权等合法权益,违反大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中关于禁止虚假宣传及不实广告的规定,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诈骗罪,须承担刑事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表示,虚假视讯和商品展示等不仅导致资讯失真与信任侵蚀,售后维权问题增多,还会带来平台生态劣化,合规经营者被不公平竞争挤压等问题。

今年9月1日起,大陆互联网资讯办公室等制定《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施行,要求所有AI生成文字、图片、视讯等内容亮明身分,即添加标识以明确其来源和真实性。

张友浪认为,应实行「内容生产者为首责、平台把关、第三方可核验」分层机制:上传者先自声明与嵌入浮水印;平台在分发前自动识别与抽检覆核,对未标注或疑似不实内容,要求强制补标或限流下架;行业协会与权利人可通过取证介面外部核验。此外,对商业行销、广告性质内容,应按大陆《广告法》规定更高披露标准执行。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建议强化平台责任,加强技术和管理措施,同时提高公眾AI素养。还要加强跨部门协作,进一步整治AI生成内容相关违法行为。

#AI #滥用 #以假乱真 #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