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与学术界早已在实务与理论层面上肯定「持证自拍」的法律效力与技术价值,多起法院判决明确指出,「持证自拍」(Selfie with ID)技术符合《电子签章法》第2、5、6、9条之规范,可作为确认签署人真实身分与授权的有效依据。东吴大学法学院财经法专家学者亦指出,该技术结合AI防偽演算法、时间戳记与身分链结机制,不仅能防止偽造与冒名,并确保签署行为具备「本人可辨识性」与「签章连结性」两大法律核心精神。

在司法与学术早已先行认同,AI金融科技协会指出,金管会愿意立案参考,无疑是一项正向且具指标意义的进展。然而从政策角度观之,行政与立法体系仍须加快脚步,使制度层面能与法学研究与科技实务并行,避免创新被旧有规范所束缚。

近年来,台湾在数位身分验证的政策布局仍以「临柜验证」与「简讯OTP」为主要机制,导致金融创新效率受限,民眾金融权益受损,也让诈骗集团得以乘虚而入。事实上,「持证自拍」技术结合AI防偽与ISO/IEC 30107国际标准的活体检测机制,早已能有效对抗P图、Deepfake与身分冒用问题,同时兼顾个资保护与安全验证的双重需求。若能全面开放应用,不仅可强化防诈韧性,更能成为台湾输出国际的FinTech代表性成果。

AI金融科技协会认为,台湾金融科技之所以难以国际化,症结不在技术能力,而在体制思维的保守僵化。长期以来,金融体系偏重于「膨胀资产」与「追求稳定报酬」,背后却是牺牲产业竞争力与物价膨胀为代价的假象。金融机构热衷于扩大传统资产负债表与房市放贷,形成「金融肥大、实体萎缩」的结构性矛盾,忽视了AI、区块链与数位身分验证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真正价值。

全球金融秩序正快速改变,以虚拟资产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短短十年间即创造出相当于台湾整体金融资产规模的市值,而国际稳定币(Stablecoin)更正加速重塑跨境支付体系。这显示全球资本市场的信任机制,正从「人治监管」转向「科技信任」。若台湾仍停留于传统监理与行政惰性之中,不仅会错失金融创新的关键契机,更可能被国际信任科技浪潮所淘汰。

#AI #验证 #技术 #自拍 #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