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部2026年将向排碳大户收取60亿碳费,不少县市首长都希望一定比例留地方,环境部也正在评估讨论碳费用途的温管基金委员,纳入地方政府。学者表示,以国际经验而言,碳税、费会虽会用于地方,但没有固定比例,徵收碳费目的是促进减量,由地方政府设定减量目标并提出计画向中央政府申请,并落实后续考核,是较合理的碳费分配方式。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天举办「COP29气候峰会前线上记者会」。
针对碳费如何分配,中华经济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哲良表示,各国是依照当地环境、技术条件及政治接受度分配碳税、费,虽会用在地方,但没有固定的比例。
他强调,徵收碳费旨在促进减量,较合理的方式应是地方政府设定减量目标并提出相关计画向中央申请使用碳费,并由中央政府检核减量目标落实情形,较不希望约定分配比例,变成地方政府要思考如何使用这笔钱。
刘哲良举例,依照往例,地方政府拿到空污费后会「广义延伸」,执行与空污有关但不一定直接相关的事情,担忧套用在碳费分配,促进减量的效果会被削弱。
台大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程兼任助理教授赵家纬则提到,目前各县市提出减量行动方案,看起来花很多钱在执行减量,实际上部分县市直接把补助捷运、公车的经费写进去,甚至有些县市2050净零投资规画,捷运建设经费占比高达7至8成,显然地方政府目前较无量能完善规画、思考所需经费额度。
他认为,要如何让地方政府有能力评估减缓、调适气候变迁所需经费,并设定竞争型计画机制,是较可以参考的碳费分配方式。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