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壅塞问题延烧,健保署宣布每年加码至少30亿元救火,最快5月上路。医界肯定健保署方向,认为确实有助缓解壅塞问题。然而医界也提醒,健保给付调整固然能够提供诱因,未来来是否能搭配更多分级医疗的推动、提升基层医疗能量,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理事长洪子仁表示,这次健保署提出的调高急诊、ICU、一般病房给付措施,方向是正确的,确实有助于缓解医院壅塞的问题,但关键在于这些增加的经费是否真的能够转化为医疗人力的提升,包括护理人员的增补与薪资改善,否则单纯调高给付,未必能够达到真正的疏通效果。
洪子仁认为,这项政策短期内应该会对医院经营与人力配置产生影响,但仍需密切监测其成效。例如,是否真的减少了急诊滞留病人?是否医院的护理人力有增加?未来应该定期检讨并滚动修正,确保经费运用能达到最大效益。急诊壅塞并不只是医院端的问题,而是整个医疗体系的问题,牵涉到长照资源、转诊机制、慢性病管理等。健保给付调整固然能够提供诱因,但未来是否能搭配更多分级医疗的推动、提升基层医疗能量,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社区医院协会理事长朱益宏也肯定健保署作法,署长石崇良已对未来方向定出时间表,儘量把健保署能做的都做了。然而他也强调,分级医疗的落实同步重要,这是减缓急诊壅塞的坚实基础。地区医院中的医师们,多为资深专科医师,且养成过程经歷与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内医师相同,其专业能力备受乡里肯定。甚至,部分地区医院中的医师,更曾经担任大型医院主任级医师,可见其得以为民眾提供最适切、最即时、最完善的医疗照顾。
除了医事人员的「软实力」外,地区医院的「硬本事」同样不容小覷。国内不乏颇具名气擅长于骨科、妇产科的地区医院;各挺立于地方的地区医院,则是民眾健康的好厝边、照顾的好伙伴,尤获在地民眾肯定与青睐。在地区医院就医的部分负担,无论是一般药品、慢性病连续处方笺,亦或是急诊,都较医学中心与区域医院低,稳定的慢性病人可就近选择邻近的地区医院,节省漫长等待与费用负担之余,医疗照护品质也不打折。
聪明就医、分流就诊,是疏解急诊壅塞的关键一步。社区医院协会指出,选择地区医院、实践分级医疗,不仅有助于减缓大型医院照护压力,让照护量能专注急重难症患者;兼具软、硬实力的地区医院,也能提供与医学中心、区域医院相同的常规医疗照护。期盼全国民眾与地区医院携手,藉急重难症分流,共同为守护臺湾医疗尽一份心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