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儿盟的搜寻结果,共237笔
近年随着生成式AI等兴起,许多学生若有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议题,基于匿名性等,反而会向AI寻求协助。临床心理师陈品皓说,对于人际关系网络不佳或不敢开口的人而言,AI提供低成本管道,但人类发展复杂且涉及多重因素,只有专业心理资源才能统合并给予适当建议,AI不反驳只讨好,遇到问题需要现实校正才能平衡。
青少年健康议题浮出台面,儘管政府推出「青壮年3次免费心理谘商」,以及身心调适假,但在不熟规范之下,仍可能让心理健康议题难获援助;儿福联盟调查发现,超过2成青少年曾浮现自杀念头,建议透过消弭公眾污名、正视AI求助新趋势、检视身心调适假宣导等3点,关注心理议题。
青少年忧郁需要重视!据儿盟17日公布调查指出,17.7%青少年有中重度情绪困扰,22.3%青少年过去一周有轻生意念,而10.8%有中等程度以上轻生意念,有心理困扰青少年中则有26%选择向AI求助,比率高于与父母、辅导室或校外心理健康人员等专业人员求助,且使用后觉得有帮助的比率也较专业人员高。
男童剀剀遭虐死案,国民法官法庭将保母姊妹刘彩萱、刘若琳分别判处无期徒刑、18年,二审审理中,涉案的儿盟前陈姓女社工被台北地检署依偽造文书、过失致死罪起诉,台北地院日前开庭时,陈女不认罪,法官认为,陈女有逃亡之虞,裁定9月6日起延长限制出境、出海8月。可抗告。
据儿盟26日公布的《2025年台湾家长育儿焦虑调查报告》指出,58.8%家庭每月固定有补习、才艺等费用,其中16.4%家长每月花费逾万元,儿盟建议,教育主管机关应参考国外做法,以课堂报告与老师观察取代全校性期考,或把测验作为补救教学的参考。这样的评量方式能降低竞争压力,让孩子专注于学习歷程与个人发展,而非单纯依赖分数来衡量学习表现。
据儿福联盟20日发布的《2025年台湾儿少网路安全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社群媒体依赖程度极高,每日使用比例达84.6%,其中更有12.7%国中生已陷入沉迷状态,甚至较国际调查的11%更高,而且陷入社群沉迷的青少年外流机率更较没有的高出5倍。儿盟呼吁,社群媒体沉迷可能隐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呼吁应关注。
儿盟昨公布调查显示,超过4成的爸爸呈现中度以上忧郁,主要压力来源为经济问题,且小孩出生后,近8成爸爸坦言家庭支出明显增加,难以应付家庭开销,尤其今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加剧家庭生计问题,更有2成3爸爸表示工作、收入或投资受到影响。董氏基金会引述《美国预防医学期刊》的研究指出,父亲若罹患忧郁症却未获诊断或治疗,对孩子的社交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可能持续数年。
儿盟今天公布调查显示,超过4成的爸爸呈现中度以上忧郁,主要压力来源为经济问题,小孩出生后,近8成爸爸坦言家庭支出明显增加,难以应付家庭开销,尤其今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加剧家庭生计,更有2成3爸爸表示工作、收入或投资受到影响。
男童剀剀遭虐死案,国民法官法庭将保母姊妹刘彩萱、刘若琳分别判处无期徒刑、18年,二审审理中,涉案的儿盟前陈姓女社工被台北地检署依偽造文书、过失致死罪起诉,台北地院今(17)日开庭,陈女不认罪,法官谕知今年9月25日再开庭。法庭外大批声援剀剀的团体高举各种标语,希望唤起社会大眾重新关注剀剀案。
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与儿福联盟今(8)日发布《2025台湾儿童全面性教育现况调查报告》,调查全台国小五、六年级学童的性知识与性别观,而结果指出性知识平均仅53分、近6成不及格,儿福指出,目前性教育处境为孩子忘记课堂内容、家长又避而不谈,逼得近半学童靠上网学性知识,呼吁政府强化课纲、家庭也要勇于对话。
儿盟24日发布《2025年青少年打工现况调查报告》指出,34.4%的高中职生有打工经验,其中逾2成未投保劳健保,还有16.9%曾遭遇加班无薪、职场霸凌等权益侵害,甚至有5.8%青少年曾遇过打工陷阱,其中以薪资条件过于夸张、面试前提供个中隐私资料等为多。儿盟呼吁,学校应落实防诈知能与劳权课程,协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辨识职场陷阱与不合理待遇。
剀剀案重击!剀剀案后社会大眾不再信任儿盟,纷纷减少对儿盟捐款,儿盟近日公布2024年财务报表指出,相较2023年的捐款人流失17万余人,捐款减少1.8亿余元,因服务支出金额增加4400万余元,导致2024年亏损达2.1亿元,虽然亏损扩大,儿盟2024年依旧扩大服务。
据儿盟调查指出,重度厌童者达16.1%,其中最无法忍受为「对于哭闹的孩童感到厌烦、无法忍受」达39.6%,儿盟更发现,孩子相处越少,就越易感到烦躁,频繁接触者明显对孩子声音更为宽容,强调理解与支持是打造温暖社会的关键。因此,儿盟发起「育儿礼貌运动」,邀请育儿专家罗宝鸿分享「八大安抚撇步」,协助家长应对外出时的挑战;同时也向民眾推广「不白眼、不啧声,要帮忙、要包容」的「二不二要」原则。
依卫福部统计,近年未成年遭通报为家暴相对人逐年攀升,儿盟分析,过去大多关注未成年受害者,但近年未成年家暴相对人增加,原因大致可分为经济、人际关系、身心状况外,也有部分为反击型家暴,原因十分复杂,但未成年成为家暴相对人后的改善处遇计画应据以落实,以避免成年后再成为家暴相对人;也有学者指出,不能不处理家暴相对人,只协助家暴受害人,呼吁应增加相对人处遇相关经费。
男童「剀剀」于出养期间遭保母虐待致死,监察院29日通过纠正卫生福利部、新北市及台北市政府,并将儿盟社工违失情形移请司法机关参酌。监委王幼玲坦言,剀剀案不是个案悲剧,是一整套制度的缺失。
男童剀剀遭刘姓姊妹保母虐死案,监察院29日通过监委叶大华、王幼玲、张菊芳调查报告,纠正卫生福利部、新北市及台北市政府,认为保母未按时制作、填写宝宝日志,但文山区居托中心访视员却记录「每天填写」。市长蒋万安表示,会依调查结果「该怎么裁罚就怎么罚」。台北市社会局回应,相关资料已移送调厘清。
男童剀剀于出养期间遭保母虐待致死,监察院今公布调查报告指出,权责机关未践行儿童最佳利益原则、未保障剀剀的生存发展等权利,通过监委叶大华、王幼玲、张菊芳调查报告,纠正卫福部、新北市及台北市政府,并将儿盟社工违失情形,移请司法机关参酌。
民进党不分区立委第一名的「社福代表」林月琴,受文山居服中心聘任为外部督导,在儿虐事件剀剀案发后两天早已瞭解案情,却未曾主动追查、未过问居服中心是否确实通报北市府,一切彷佛事不关己。等「失职」争议舆论沸腾后,林月琴才出面辩驳自己仅被动接受居服中心谘询。
「剀剀案」引发全台人民怒火,而长年关注社福议题的民进党立委林月琴,近日则遭踢爆曾任当时访视业务的外聘督导,引发炮轰。国民党今(16日)召开记者会,痛批林月琴不但未落实督导责任,反而成为制度破口,揭露林月琴在社福案件中「拿钱不办事」,且对于「剀剀案」推诿塞责,一问三不知,呼吁林月琴「不要恋栈,负起责任」。
台北地院昨(13日)开庭审理剀剀案,判处保母姊妹刘彩萱无期徒刑、刘若琳18年徒刑,对此,当时负责媒合保母的儿福联盟发声明,除了向社会大眾致歉,对于未能阻止悲剧发生,让剀剀受苦感到抱歉,此回覆让知名音乐人许常德难以接受:「一条人命虐待致死,在儿盟的眼中,只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