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在宅住院的搜寻结果,共37笔
「超人医师」徐超斌长年致力南迴偏乡医疗,今年9月18日因病辞世,南迴基金会昨举办追思会,由赖清德总统亲自颁发褒扬令,肯定他一生秉持医者仁心。同样出身台东县达仁乡土坂部落的高元医师,将接任南迴诊所院长一职,延续守护偏乡医疗任务。
超人医师徐超斌,长年致力南迴偏乡医疗,今年9月18日因病辞世。南迴基金会今日举办追思会,总统赖清德、卫福部长石崇良、各界人士皆出席,石崇良说,徐超斌不只是奋战不懈的英雄,更是改革者、梦想家,在台湾最遥远的地方建立起灯塔,照亮族人回家的路,用一生守护台湾最南端人民,展现医疗初心与人性光辉。
台湾护理人员大缺工,许多护理师因低薪、过劳、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选择离开临床体系,有管道、能力的赴海外发展或直接转行。也有一群人开辟新路,投入被业界形容为「UberNurse」的工作型态,谈合作、拚接单,月收入有机会破6位数。
今年初国内急诊壅塞达「前所未见」程度,健保署祭出多项政策,其一是透过在宅急症照护计画(ACAH)将病床释出。健保署长石崇良透露,继推动门诊静脉抗生素治疗(OPAT)后,将进一步扩大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将适应症放宽为所有感染症及安寧个案,拚年底上路,约5~7万人次受惠,明年则会推动早期出院,将病床留给重症患者。
今年初国内急诊壅塞达「前所未见」程度,健保署祭出多项政策,其一是透过在宅急症照护计画(ACAH)将病床释出。健保署长石崇良透露,继推动门诊静脉抗生素治疗(OPAT)后,将进一步扩大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将适应症放宽为所有感染症及安寧个案,9月将进入共拟会议讨论,拚年底上路,约5~7万人次受惠,明年则会推动早期出院,将病床留给重症患者。
在迈向净零碳排的全球行动中,医学中心等级的医疗机构常被视为难以转型的高碳排体系。从手术室的高耗能设备、冷链药品的高频运输,到医疗耗材与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医疗的碳足迹确实难以完全归零。然而,这并不代表医疗体系只能被动因应净零政策。事实上,透过数位转型与AI导入,医疗体系正浮现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引擎,更有潜力成为驱动区域迈向净零的战略中枢。
「在宅医疗」成为人口老化发展趋势,惟现行商业保险并未跟上脚步,针对「住院」定义过于狭隘,卫福部健保署长石崇良向金管会喊话,医疗险应与时俱进,针对「在宅住院」应纳入医疗险保单。另外,下半年健保署要放宽在宅急症住院收治对象,不限失能者,并提高点值及奖励金制度,鼓励医护勇于投入。
202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20%,正式迈向「超高龄社会」,长照及失能人口增加,「在宅医疗」应运而生。卫福部去年7月1日启动《在宅急症照护试办计画》,跨出串联长照与医疗一大步,在宅医疗由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及基层诊所扮演要角,医界专家建议,应予居家医疗团队合理差异给付,以利吸引医护人员投入这项照护新模式。
健保署预计在今年第3季扩大在宅急症照护计画,拟将化疗、慢性肺病、心衰竭等纳入。奇美医院分析,现行适用在宅服务的病患,高达三分之一卡在保险问题,在医院住院一天保险给付约数千元,转到家中就没理赔,未来化疗纳入,因癌友的负担本身就高,商保不承认在宅住院,将是一大阻碍。专家、病团呼吁金管会出面,保障病患权益。
为解决缺工「一床难求」的问题,健保推动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去年7月试办后,至今年2月底,仅服务1813人次,未来将扩大推动。专家直言,目前执行的难处在许多试办的医院亏损,影响他院投入的意愿,给付必须提高;另也缺乏「区域联防」机制,当医院急诊忙起来,就难以花时间说服病患在宅治疗、转介邻近院所收案,政策上仍需中央力量介入。
「2025高雄智慧城市展」今(22日)于高雄展览馆进入展期最后一天。中华电(2412)今年以「数位韧性、智慧驱动、永续未来」为主题,展出「5G元宇宙创新体验」等9项参展项目,展示AI应用、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三大领域的技术成果。中华电在智慧城市大会屡获佳绩,再次以「电信大数据创新服务应用于智慧城市治理」获颁「2025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奖」,并以「多元整合输出、共创AI智慧城市基础建设」获得「2025系统整合输出奖」。
2025高雄智慧城市论坛暨展览于20日在高雄展览馆盛大开幕,为期三天的展览匯集500个摊位,涵盖5G AIOT、智慧治理、智慧医疗、绿能永续及智慧交通等多元应用方案。本次展览以「数位与绿色双轴转型」为主题,预计吸引逾4万名专业人士及近200位海外访客参与,共同探讨智慧城市与净零城市的发展经验。
内科医师姜冠宇分享一个案例,一名老太太经常因为低血糖、急性肾衰竭等被抬进来,治疗出院后,过几天又全身变黄被送进ICU加护病房急救,原因是她的失智老伴太坚持照顾她,回家后药乱喂一通,害病人变更糟,而这种病人也是使急诊壅塞的元凶之一。
住院一床难求,导致急诊壅塞。健保署除检讨救命科支付标准,也着手扩大在宅急症照护,拟将化疗、慢性肺病等纳入,并推动早期出院模式,住院病患不一定要完全康復才离开,可在宅接受照护,预计下半年上路。医界对此表示支持,病团则呼吁金管会发函商保公司,让病患在宅住院也能得到理赔。
医院急诊壅塞严重前所未有,医护与民眾皆满腔怒火。健保署26日邀集急诊团体开会,歷经3小时讨论,拍板三大方向,将提升急诊诊察费和护理费、调升加护病房(ICU)给付,及全面提高病房护理费,预计每年加码至少30亿元,最快今年5月实施。
急诊爆满年年有,今年特别严重,有医院的急诊科已发展因应配套,本来要住院打抗生素的病患,变通要求天天到医院打针。台大医院则进行全院调度,当暂留的床太多,就要求各单位释出空床,并与北市联医合作调度。奇美医院则是安排感染症患者在宅住院。
国内医院急诊壅塞达「前所未有」的严重度,急诊室待床者大多为内科病患,其中不乏感染症患者。现行健保在宅急症照护试办计画,允许肺炎等感染者在家中接受照护,但急诊病患被收案,需符合巴氏量表(ADL)<60分失能者,医界提出放宽的诉求,健保署26日将与急诊医学会开会讨论,希望纾缓急诊压力。不过,专家表示,都会区民眾的接受度不一定高,扩大后能帮到什么程度,也无法确定。
健保署2024年7月起推动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开放肺炎、尿路感染或软组织感染的病患,在家中、机构中接受照护,不必医院、住处奔波往返。为帮助更多病患在家善终,健保署长石崇良透露,最快今年第2季将扩大安寧病患适用条件,相关适应症正讨论中,例如末期患者常见的电解质不平衡,需要输血、打点滴等,都可能开放在家中、机构中治疗,预计约7万7837人受惠。
「医院多高级,也不比家里舒适」。北医体系去年加入健保署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全台1300多位个案中,北医体系就照顾了超过100人,是全国最多。一名卧床3年的失智老翁,经常因为感染、发烧住院。老翁家属今(17日)现身分享,在宅住院期间,每天都有医师视讯,教导量血压、血氧等,3天病情就得到控制。
健保署去年7月起推动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开放肺炎、尿路感染或软组织感染的病患,在家中、机构中接受照护,不必在医院和住处奔波。为帮助更多病患在家善终,健保署长石崇良透露,最快今年第2季将扩大安寧病患的适用条件,相关适应症讨论中,例如末期患者常见的电解质不平衡,需要输血、打点滴等情况,都可能开放在家中、机构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