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期貨交易所與工商時報3日舉行「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會中安排一場主題論壇「合作與競爭:打造臺灣期貨市場國際關鍵競爭力」,由產官學代表,深入探討台灣期貨市場未來藍圖。
本次論壇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主持,與談人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雍川、臺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黃炳鈞及政治大學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謝明華。
陳國瑋社長問:如何加強各國合作,尤其是亞太及新興市場?
黃炳鈞答:期交所目前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合作,現階段仍多項障礙,尚需克服。此外,關於台灣VIX指數相關衍生性商品,期待後年能有推出的機會;至於氣候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如碳權等,正持續進行研究中,並靜待時機成熟。
陳問:如何創造期貨、投信業及投資人共生共榮的三贏局面?
張傳章答:投資人需了解本身的風險承擔能力,不要只問報酬而不問風險,目前投資商品越來越多,在投資前一定要了解商品的本質,對投資人本身及市場來說,才比較健康。
張雍川答:期貨現貨化、現貨期貨化,不僅是投資趨勢,也為投資人提供更方便的組合。以前認為期貨是高風險商品,但隨著期貨契約小型化,以及投信發行槓桿及反向ETF,投資人可以很方便地省去期貨操作轉倉、計算保證金等事務,為期貨、投信及投資人創造三贏。
陳問:FinTech趨勢對全球期貨市場的影響、可發展的創新應用?
謝明華答:FinTech本質上幫金融服務業降低成本,主要在於AI、區塊鏈及Cloud(雲端),而技術含量高的公司比其他單位更容易執行,在技術的應用下,也使衍生性商品交易更容易。
陳問:今年年輕人進入股市數量龐大,數位金融在其中的角色如何?
謝明華答:以Robinhood這家數位券商來說,由於其UX/UI介面簡潔,對投資小白來說,易於上手,且交易零手續費,投資人可省下不少交易成本,投資人平均年齡30歲出頭,可謂以年輕人為主要服務客群。
張雍川答:理財教育的目的,是告訴年輕人不當月光族,為了讓年輕人可以參與資本市場,投信的ETF發行價格往下調,經理費也往下調降,藉由費用率降低,讓小資族群也能加入理財行列。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