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延燒2年,全球觀光旅遊市場首當其衝,旅館業尤以位處都會精華區、經營成本最高的觀光旅館的挑戰最嚴峻。看不見解封的曙光,旅館求生除防疫旅館、出售資產、開源節流苦撐的老路,更應善用既有優勢,重新調整為多角化經營策略,提前突圍。
觀光局統計從2019年12月來台旅客人數為114萬人,但國境封閉,即便第2劑疫苗覆蓋率將近7成,每月旅客數都掛在1.5萬以下,這種只剩1%的恐懼,直擊觀光旅館業務。2019、2021年前3季相比,台北觀光旅館住房率整整掉了5成,房價打8折後,房租收入大跌,縱然強推餐飲,但總收入也減少57%。
連兩年巨額虧損已夠苦,最棘手的是飯店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季節性、節慶性的人員調度本來就不容易,現在還出現疫情反覆,以及各類報復性消費題材,從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的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各月數據來看,住宿餐飲產業的「商業活動」、「新增訂單」指數最極端,疫情一緊繃,指數就貼地,市場一回溫,又是衝頂式的急彈,人力成本負擔最重,再加上通膨帶動的採購價格狂漲,能堅持經營下去的真要智、仁、勇,缺一不可。
公開發行的16檔飯店股去年有12檔營收倒退嚕,但真正的轉折點是資金潮誘發的投資熱,在不同產業發生極不均衡的復甦景象,加速產業間的洗牌,算盤的撥法絕不是「兩年虧掉的10年都賺不回」這麼簡單。以1958年開業、去年出售的高雄華園飯店六合館為例,交易金額27億元、處分利益約19億元,相對於2019年市場高峰期,總營收也不過1.6億元,還真讓這些坐擁金山銀山的業主燃起不如歸去的念頭。
本來前年疫情爆發,老飯店開始整修、設備調整,休養生息,但疫情一拉長,考量資本投入對往後房價拉抬助益有限,現在又有缺工缺料的成本問題,且未來5年台北市新的星級旅館還要再開至少15間、3500套房,消費者喜新厭舊、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不可擋,也成為讓老旅館提前謝幕的原因。
虛實整合及輕資產已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營運核心策略,在政府推動「旅館轉型社宅」政策之後,旅館業等於走上廣義的Co-Living的新路,也促進拆分餐飲、住宿、旅遊不同服務內涵的營運項目。因應未來全然不同的產業需求,所有不動產投資、開發、營運都應該彈性、靈活布局,運用既有商務優勢,延伸服務及營收外溢的機會,以增加企業韌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