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丟出減資震撼彈,原本預期是給股東送上大禮,未料驚喜變驚嚇,小股東們反而搶著丟掉船票。雖這其中不乏「假消息」,但共通點都是緊扣經營權之爭,讓傳聞似乎有所本,映照股民內心的擔憂。

長榮是在15日傍晚5點重訊,宣布將辦理史上首次減資,時間來得突然,能對減資做正確解讀的財務人員還來不及說話,就被似懂非懂的投顧老師搶下話語權,一夕之間,減資成為經營權開打的前奏,埋下不安因素。

事實上,這些解讀有些是狗屁不通。以昨日最常聽到的「先減資、再增資」,藉此增加持股以穩定經營權來說。往下深究,長榮現金減資之後,1年內是不能提增資的,金管會根本不會同意,尤其減超過5成的,甚至會要求會計師出具意見,這是要如何再增資?

再者,長榮明年就要改選,以長榮訂出時程是今年下半年減資,根本趕不上打經營權之戰。這更不要說,減資後市值沒有變,以長榮目前市值超過7千億,光增加1%就70億元,是極為沉重的財務壓力,亦不可行。

很多散戶其實沒弄懂,現金減資與彌補虧損減資的差異,甚至大罵「長榮可惡,直接砍掉我6成股票」,但現金減資市值不會減少,也許股數減少了,股價還原後卻會拉高,影響較大的是流動性,唯股東權益不受影響。

只是這些不攻自破的假消息,套上經營權之爭的說法後,似乎就多了點可信度,於是乎不管海運景氣怎樣,這樣的財務操作是好是壞,統統淹沒在那些「陰謀論」裡,小股東只怕淪為兄弟相爭的犧牲品,被迫出場。

#經營權 #現金減資 #減資 #再增資 #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