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能源車相關企業
大陸新能源車相關企業

新能源車產業夯爆,大陸的車企陷入人才不夠用的窘境,超長競業協議、校園搶人已成為企業最新招數。

新能源車成為全球浪潮,各家企業紛紛加碼押注該領域,在大陸不但有老牌傳統車廠轉型研發新能源車,也有不少新創車企投入,更有像是小米等研發手機、物聯網起家的公司也轉戰汽車,百家爭鳴下,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有沒有這麼多人才供車企使用。

近幾年薪水大幅調漲

各家車企推波助瀾搶人下,在2020年、2021年汽車相關人才已經大幅漲薪,各家車企爭先恐後進行挖角,除了傳統汽車相關人才外,涉及AI、自動駕駛的技術工程師同樣受到追捧,成為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標的。

該狀況延續到2022年,據DT財經整理的數據,2022年春節後第三周的十大高薪行業裡,汽車製造排名大幅竄升,從2021年同期的不到前20名,一舉擠入2022年的第10名,平均薪資水平達到每月人民幣(下同)14,338元。與自動駕駛相關的AI人才的平均薪資水平更達到每月23,960元,超越高級管理職業,從2021年同期的第二位上升至2022年的首位。

不過經過近幾年的高薪挖角廝殺,大陸車企的搶人大戰已經悄悄開啟第二幕,例如在2021年8月時,長城汽車傳出一份超長的競業協議企業名單,離職員工在協議有效期內不能入職名單內的130家企業。

陸媒汽車產經引述業內人士說法稱,無論是傳統車企長安、吉利、比亞迪,還是新興的蔚來、小鵬、理想,甚至是新入局的小米等,幾乎所有車企都有競業協議,且現在各家企業都在持續「完善」該協議,要覆蓋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企業、網路汽車及其他有關聯領域的公司。

像是小米一宣布要進軍汽車製造時,小鵬就第一時間將小米列入競業協議之中。上汽集團的競業協議名單中,甚至還有旗下合資的新品牌智己汽車。車業人士表示,過去公司不一定會啟動競業協議,但現在方針幾乎是肯定會啟動,反映出行業的競爭程度。

無數汽車企業、加上電池大廠之間的角力、各家網路科技企業虎視眈眈汽車大餅,使員工們各個喊苦,離職後幾乎被斷到沒有任何路,一位前華為汽車BU員工表示,部門簽的競業協議涉及主機廠、車廠、網路公司,幾乎涵蓋求職頁面的半壁江山。

徵才門檻一直降低

此外,鑑於挖角人才薪資高昂、競業協議下越來越難挖角等背景,這些車企也開始將眼光放在大學、研究所畢業生。報導引述汽車工程相關科系學生說法,許多學長都說近幾年行情特別好,過去要求很高的中外合資車廠也一直降低門檻,深怕搶不到人。

有畢業生表示,3年前一汽-大眾(福斯)曾經不收車輛、機械學生,只招聘網路、資工人才。但2022年,所有車企對於自動駕駛、電控、電池、馬達人才的需求量都很高,過往只能進傳統研發的畢業生,現在都能去智慧三電研發。過往只能做設備的畢業生,現在都能被找進研發。只要稍微跟自動駕駛沾上邊,幾乎所有車企都搶著要。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車企也不斷提高的畢業生的薪資,新一屆畢業生的offer待遇肯定都較過去還好。但該狀況也讓各界反思,車企會否因為急於搶人,反而降低產品品質。

#企業 #協議 #汽車 #研發 #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