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強國」中國大陸和「舊霸主」美國權力更迭,海基會董事長許勝雄認為值此關鍵時刻,需要花代價調整,此被外界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商總主席賴正鎰指出,因應經營環境改變,企業生產方式將從集中一處的「大型廠房」調整為分散各地建設的「中、小型廠房」,藉以提高供應鏈韌性,尤其美國眾議院長裴洛西訪台後,此壓力更明顯。

許勝雄參與產業用紡織品協會會員大會時指出,史上有16次大國崛起擾亂另一個主導國地位案例,其中12次用戰爭決勝負,另4次則要花代價調整,如現在全球、各產業正在共同重新適應、建立生產架構,而這也帶來物流塞車、通膨、能源緊缺等後座力。

賴正鎰表示,在大國間的爭霸當中,企業是無法選邊站,近期台商企業確實有感受到「兩隻大熊」彼此競爭的壓力,被要求須「提高供應鏈韌性」來因應,據他所知,現在有許多客戶或中下游廠商開始要求台商、上游廠商分散投資,高科技產業最明顯。

「尤其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訪台之後,台商企業被要求提高供應鏈韌性與彈性壓力更為明顯!」賴正鎰指出,許多企業開始規畫2到3年之內將生產方式進行調整,並且逐步向東南亞或印度設廠。

賴正鎰認為,中美爭霸戰中,中國大陸確有受到衝擊,但是中國仍會是「大國」、「強國」,甚至20、30年有機會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強的國家。所以台灣不應該過度選邊站,應該跟新加坡一樣,雙方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

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理事長黃鯤雄指出,疫情與貿易戰之下,「不斷鏈」是現在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所有智慧化、自動化、國際化、數位轉型、低碳綠能都是在維護供應鏈的韌性。

#台商 #廠房 #提高 #台商企業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