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的激進升息,是過去一整年干擾國際經濟的最大變數,雖然Fed主席鮑爾於2月初的決策會議後兩度關於通膨的發言,被市場解讀為鴿派立場,引來股市反彈,但升息是否已近尾聲仍眾說紛紜,部分Fed官員與學界還是持續出現鷹派言論。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基調雖轉為「溫和緊縮」,內部亦有爭議,如副總裁陳南光即發表文章,認為對通膨的預測不應過於樂觀,貨幣政策走走停停,只會讓通膨拖延得更久,甚至陷入停滯性通膨的陷阱。

以台灣而言,隱含在升息與否的決策之下,涉及到央行兩個經營目標之間的拉鋸,升息有助於維護對內幣值的穩定,是維持物價穩定的主要工具,卻不利於經濟成長,尤其2022年第四季旺季不旺,經濟成長年增率預測值不僅大減並轉為負值,終結了2016年以來連續26季的正成長,如持續升息只會讓此現象雪上加霜。

穩物價與穩經濟到底哪個目標優先?是央行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以中央銀行法賦予的經營目標來看,前者的重要性顯然更高,加上與Fed貨幣政策的連動關係,央行或許基於國內情勢的需要,對升息的幅度與頻率有所節制,但希望央行不以升息為貨幣政策工具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整體利率大環境看漲,對經濟面的衝擊難以避免,各項貸款與存款商品影響最為明顯,台灣與國際間的利差導致資金的流動,亦常被提出來討論,此時要提醒的是,長時期低利率環境讓經濟社會形成的部分常態運作模式,如果繼續執行恐出現負面效果,更需審慎因應。

以債務為主的資金調度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台灣社會從各級政府到略具規模的企業,以發債方式籌措資金是常見的方式之一,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將償還債務當作重點任務,去年的百里侯選舉,多位爭取連任的候選人以此為訴求重點,得到了支持順利連任。

但債務除了量的部分也有價的問題,去年利率情勢扭轉開始走揚,仍可見部分地政府持續採取借新還舊方式,調度到期債務,同樣模式也出現在企業聯貸案件上,借新還舊還是貸款案推出的主要理由,隨著利率成本逐步墊高,此調度方式能否節省債務成本,必須重新算計,尤其是期間較短的債務,面臨的壓力更為直接。

在利率成本便宜的時候,出現許多依賴低資金成本生存的邊際企業,一旦情勢改變,部分業者出現逾期放款與呆帳的問題勢所難免,是另一升息過程中要未雨綢繆的問題。

台灣金融體系長期的提供低成本的資金,搭配中小企業政策貸款與信用保證等制度,確實讓不少公司擁有產品服務上的價格競爭力,卻也導致不少企業鮮少用心提升非價格以外的競爭優勢,例如研發的投入等,一旦利率反轉走揚,這一類企業的運營將首當其衝。

要不要持續的給予企業資金上的支持?新任內政部長林右昌上任後首篇發布的文章,即提到不能讓以內需和服務業為主的中小企業面對困境,要盡力集中資源大力幫忙,過去三年,許多中小與微型企業賠家當背負債,受傷相當慘重,政府要協助他們在疫後經濟重振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振興。而經濟部也已研擬中小企業疫後轉骨計畫,以協助業者「穩經營、留人才、助升級」。

我們要提醒的是,當新冠疫情開始蔓延以來,政府各部門對陷於困境企業的協助,尤其提供中小企業的資金奧援,不只從未停止還加碼放送,央行提撥了2,000億元辦理中小企業融通專案,並與財政部與金管會高層親自打電話給公股行庫,要求提供協助,配合廣設於各縣市的企業紓困窗口執行專案融資,純就撒錢來看,其實已經做到面面俱到。

很顯然,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不只是錢的問題。包括人們習性改變,更熟練的運用電商進行消費等,這些「回不去了」的新生活型態,如企業不能與時俱進的跟著調整,將很難在疫後社會裡繼續生存。何況持續升息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比起已接近尾聲的疫情更為直接且影響深遠,此時政府要給的是釣竿不是魚,對個別企業提供運作新商業模式的訓練,協助其員工進行培訓乃至轉職的安排,甚至進一步提出整併、轉型的計畫,不只是因應升息過程的危機,企業也才能夠脫胎換骨、永續經營。

#利率 #央行 #升息 #企業 #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