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軍方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向美方示警「台海非國際水域」,北京外交部亦稱中國對台海享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我外交部、陸委會則發表了針鋒相對的回應與反駁。聯繫到大陸國防部長魏鳳和「不惜一戰打到底」的強硬言詞,台海水域議題各方若處理不當,很可能衍生出一場滔天風暴。

北京強硬背後留有餘地

台海爭議本就亂如麻,為何北京此時突然拋出水域屬性問題?可能動機包含三點:第一,意圖遏止或減少美國及其盟友派軍艦穿越台海的頻次;第二,為共軍後續可能在台海展開的軍事行動預作鋪墊;第三,文攻性質的反制,以陸方自己的「戰略清晰」回應美方多次表態軍事護台的「戰略清晰」。

同時也應注意到,北京捅破「台海非國際水域」窗紙,並非公開主動釋出,而是在美方曝光閉門軍事對話內容之後不得不做的回應。所以,大陸這招應屬於「灰色地帶」動作,而美方乘勢公諸於眾,也帶有討價還價的賽局策略。這也預示著接下來的腳本,本是當事方的台灣,陷入了無法置喙的尷尬處境,只能坐視美中兩強扳手腕。

回歸台海權屬爭議本身,這似乎在過去並沒有太高敏感性。2017年大陸前副外長劉振民說,台灣海峽是「兩岸共享的國際水道」。而此次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回應,多少也有文字遊戲意味,他將台海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並陳,而「管轄權」涵蓋的200浬內專屬經濟區,其實就是「國際水道」,也正是汪文斌口中「尊重其他國家在相關海域的合法權利」的由來。

換言之,大陸並未否認外國船艦可以在台海自由通過的權利,也沒有上綱上限到「只要通過台海就必須徵得北京同意」的傳統領海概念層級。北京強調「非國際水域」的重點,是譴責美國及盟友藉「台海自由航行」凸顯兩岸隔海分治、互不隸屬的政治動作,以及抗議美艦常態化穿越台海對大陸主權和安全的威脅。因此,從嚴格意義理解,北京強硬背後仍留有餘地,但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警覺,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應堅決捍衛我領海主權

有關台海水域權屬認定的爭議,往小了說,只不過是一場口水仗,往大了說,卻有可能觸發一次軍事衝突,台灣該如何因應?這取決於蔡政府的智慧和謀略。我外交部目前的回應,有兩大重點:一是主張台海屬於中華民國台灣領海範圍以外的水域,為適用「公海自由」原則的國際水域;二是理解並支持美方穿越台海的軍事部署。蔡政府的上述回應,有「清晰」的一面,亦有「模糊」的一面。

「清晰」是指民進黨政府認同美艦常態化通過台海的行動,「模糊」是指我方僅對「領海以外」的台海水域做出國際水域、公海自由的定性,既未觸及陸方強調的管轄權問題,也沒有與《中華民國憲法》「固有疆域」表述相矛盾。不過,這樣的回應總體上仍是一面倒向美方,再度令北京增強台灣「挾洋自重」的危機感,既不具有建設性,也無助於緩解台海區域緊張情勢。

2016年時,剛上任不久的蔡政府就「南海仲裁案」表態的智慧,可以供如今台海爭議參考。當時蔡政府在談及南海權屬問題時,首先以中華民國自稱而不是「中華民國台灣」,其次強調對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享有國際法及海洋法上之權利。上述表態雖與陸方有明顯區隔,但也獲對岸理解,而後續事實證明,原本被認為最有可能引爆美中衝突的南海,至今仍維持穩定,這也說明冷靜、理性、基於事實的聲明,的確有助於避免戰爭。

面對更敏感、更靠近、對台灣威脅更大的台海權屬爭議,蔡政府主張航行自由無可厚非,但應該汲取上次因應南海爭議的智慧,做出如下三點補充:第一,中華民國政府堅決捍衛我國領海主權及相關海域之權利,這個主張適用於台灣海峽的相關水域,且從未變更。第二,中華民國政府尊重和保護任何國家在台海的自由航行權利。第三,台灣對區域穩定負有重要責任,願意透過兩岸及多邊對話,維護台海和平。

#台海 #回應 #爭議 #權利 #權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