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宣布調漲明年基本工資到月薪為新台幣2.64萬元,調幅為4.56%。此次增幅與額度雖非歷年最高,但主要延續蔡政府連續七年調漲基本工資的基調政策。
惟要注意者,一是產業近年受惠中美貿易戰、疫情帶動經濟成長,甚至今年人均估破GDP3.6萬美元,而政府的基本工資增幅是否公平合理的反映勞資在生產投入的付出程度?亦即基本工資增加幅度是過多或者不及。二是現行國內就業市場中,多數勞工工資遠超過基本工資,領取基本工資者屬於少數,調整基本工資確實有助於保護特定族群勞工;然而因調整基本工資屬於普遍性制度,所有產業均會因此增加生產成本,對於部分競爭力不高的傳統產業而言,可能造成嚴重影響,兩者呈現零和關係。
尤須一提,政府正因缺工而提出「基本工資補貼」方案,原估66.3萬名勞工受惠、預算匡列35.46億元,但最後受理18780案,撥付金額僅約4.23億元,占原本預估的12%,不到2成。
一個政府出錢買單的政策,最後實施卻是成效不彰,其根本問題某種程度上與基本工資調漲邏輯一致,需要的產業不在補貼方案內,不需要的產業看得到吃不到,明顯呈現政府政策受惠對象以及產業需求兩者之間產生乖離。
勞動市場同時出現「基本工資調漲」與「缺工」,反映出局部就業市場供需失衡,政府的政策卻有僵化傾向,既無法在缺工問題上找到政策解方,反而因為「基本工資調漲」普遍性的特質,部分缺工行業更渴望外勞等補充性質的需求。反之,因基本工資增長,導致缺工產業先是增加成本,而其增加的工資一樣無法吸引本國勞工投入,甚至更加仰賴外勞需求,反而加速與擴大了「缺工」問題與規模。
另外則是企業面對基本工資調漲,同時間又面臨目前通膨與升息環境的長期化,均會大大加重企業經營成本,一旦經濟開始下行,基本工資調漲政策將同時導致「缺工」、「歇業」、「失業」同時在不同產業的勞動市場同時發作的共伴效應,政府必須嚴肅預期因應。
在選前宣布基本工資調漲,本就很難不被懷疑是政治考量,但更長遠來看,此種在政治上缺乏調降動機的政策制度,一旦層層加碼成習,在經濟成長期間或難看到弊病,倘若景氣反轉,政府必然從公親變事主,不啻是作繭自搏。(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