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2艘導彈巡洋艦日前通過台海,拜登政府9月2日宣布11億美元對台軍售,國會即將審理「台灣政策法」,似乎顯示在中共大規模實彈軍演後,美國以具體行動支持台灣安全,也因此創造了台灣的想像空間。同時,追蹤全球衝突的「國際危機組織」宣布8月分台海安全惡化,緊張情勢飆升,代表了台海危機已非外交手段可以化解,若台灣當局依然迷信象徵主義,只會把台灣帶向戰爭邊緣。

捍衛台海中線 風險升高

解放軍在台海進行「圍島鎖台」實彈聯合軍演,台海中線消失,中共可選定時間、地點在台灣周邊海域演習的「新常態」儼然形成。中共同時展現軍力投射能力超越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劍指美國、日本不要介入台灣問題,從軍事角度評估,傷害已經造成,在短時期內台海均勢要回復到裴洛西訪台前已不可能。

導彈巡洋艦「昌賽勒斯維號」及「安提坦號」通過台海,美方強調這是計畫已久的行動,迴避台海中線問題,力圖降低中共軍演的嚴重後果,並彰顯台海現狀未變及美國不接受新常態,但在現實面上,中共軍機、軍艦超越台海中線已經例行化、正常化,美國軍艦一、兩個月一次穿越台海除了象徵意義與宣示作用,已無法改變事實。

而美國在2日宣布的11億美元對台軍售雖然是號稱拜登政府就任以來最大軍售案,但AIM-9X響尾蛇飛彈、AGM-84L-1魚叉反艦飛彈及長程預警雷達後勤支援服務都是既有項目,證明了拜登政府無意以提升對台軍售刺激中共。

而部分台灣及美方人士卻樂觀解讀,一次2艘美國巡洋艦穿越台海前所未有,美國對台軍售展現對台灣安全承諾,而共軍只能在旁監控或抗議,根本是個「紙老虎」;外交部長吳釗燮揚言,「台海中線就是維持台海現狀的象徵」,必須捍衛台海現狀及台海中線的權威。但無論美方及台灣專家都警告,台灣很難在不升高危險局面下保衛中線,在短期內企圖將中共推回中線另一端必須要面對失敗的風險。

在當前台海緊張嚴峻之刻,雖然蔡政府官員言必稱美台理念一致,但實際上兩國決策官員的思維與目標仍有相當落差,步調也不一致,狹隘的「聯美抗中」、「抗中保台」思維仍主導了民進黨外交決策,而美國則必須在美中戰略競爭大架構之下,採取兩手策略,以不刺激、挑釁中共為原則,加強美台實質關係,協助強化台灣防禦能力。

應變中共8月初的聯合軍事行動,美國並未加派軍力應變,卻是請國會暫緩審議「台灣政策法」,避免台海緊張情勢火上加油,反觀我外交部對「台灣政策法」卻寄予很高期望,標示為「旗艦型挺台法案」。

多數外交資源 獨厚美國

前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與中國問題專家庫伯就聯名發表「正確處理台灣政策法」專文警告,部分條文雖然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但可能會有反作用,反而加速引爆原本要嚇阻的中共軍事行動,如定位台灣為「主要非北約盟邦」、給予台灣事實外交承認、美國駐台代表任命需要參院同意等步驟是非必要的。

民進黨當局必須務實體認台海安全已回不去,應專注台海危機導致的新形勢,掌握美國各界呼籲應調整對台支持的契機,同時記取俄烏戰爭的教訓,要求美方加速運交關鍵武器裝備及彈藥,同時強化雙邊在軍事及經濟領域的實質合作。

民進黨執政將大多數外交資源投入對美關係,卻是象徵主義掛帥,與國會議員及卸任官員的關係遠超過行政部門官員,熱烈歡迎裴洛西訪問帶來的是安全威脅;一位參議員強銷,就可搞定24架波音787客機採購訂單;前國務卿蓬佩奧本月將再度來訪,「自嗨式」的美國應外交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論調又將蔚為風潮。

拜登政府支持台灣安全的承諾不容懷疑,但是否會軍事介入則是另一個議題,台灣安全終究要靠自己,在民進黨無能處理之下,只能繼續淪為美中博弈籌碼,命運由美中戰略競爭決定。

#美國 #象徵 #台灣 #台海中線 #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