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台協會與忠孝國中今舉行「德意志帝國駐台北大稻埕領事館」揭牌儀式,由於當年留存領事館的照片太小,德國在台協會還特別請台灣設計師重新繪製圖樣,放在紀念碑上。

忠孝國中校長陳澤民致詞時表示,120年前,學校門口正前方是德意志帝國領事館,右手邊是美國領事館,在德意志帝國領事館後方是荷蘭領事館,因此以前他經常聽地方大老講貴德街是清朝的使節街。

發現領事館的起源,陳澤民說,2016年10月德國在台協會在臉書上貼一篇文章引起迴響,學校歷史老師利用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app在校園裡發現,德意志帝國領事館的原址就在學校老師辦公室下面。

陳澤民指出,學校老師在2017年8月開始研發一系列教材,2018年3月,學生從德意志帝國領事館出發,穿越歷史,回到1895年清朝時代,分成7條路線,走訪台北城、大稻埕等7個地點,「大稻埕就是我們的教室」,學生學到很多。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表示,德國跟台灣官方關係已超越百年歷史,當時領事館的正式名稱是「德意志帝國駐福爾摩沙淡水大稻埕領事館」。

王子陶說,德國在台協會從2015年開始研究領事館歷史,德國外交部提供一些資料,及台灣好朋友幫助研究。當時歷史書描述此建築物和旁邊相比,是最漂亮、創意的建築物之一,1908年德國政府決定關館,建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拆掉,他覺得很可惜。

追溯19世紀中葉,德國的貿易公司開始在台灣設據點,首先選在高雄(打狗)及台南(台灣府),後來才到北部的淡水與基隆,其中最有名是一名北德商人Julius Mannich在1877年在安平成立的東興洋行。

1890年前,德國在台灣的領務由英國駐台領事代理,之後,德國派駐在南部的副領事Dr. Constantin Merz在高雄及台南承租建物供公務所用。

1890年至1895年,德國政府決定在台北規劃領事館,Dr. Merz取得領事資格後,1895年派調至北部,雖然當時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但德國依舊決定興建領事館,德國政府1895年向在台德籍商人Arthur von Butler伯爵租地,4年後買下該地跟建築物。

德意志帝國駐台北的官派領事共有2任,另外4任為任期較長的代理領事。由於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與外國的商業往來十分複雜,德國外交部直至1908年撤館,並將建物轉交日本政府,此後就作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校長官邸。

#領事 #德國 #領事館 #台灣 #德意志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