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上周末結束歲末中央經濟會議,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徐瑾在個人微信公眾號「徐瑾經濟人」總結,該會議結論是內外結合,對內謀求穩定底線,對外強調多邊主義,最關鍵是會後新聞稿出現多次的「自主」兩字,面對經濟春天尚未到來,普通民眾應該把活下去當第一選擇、謹慎消費、杜絕盲目投資、思考更多職業賽道。

徐瑾認為中國政府對疫情應對和2020年經濟局勢基本持肯定態度,但新局面中的老問題,諸如殭屍企業、銀行信貸風險並未隨經濟復甦消失,當局對明年局勢並不過份樂觀,而如何處理老問題留給宏觀政策許多想像空間。

她分析,從聲明來看,明年貨幣寬鬆雖不會急著轉彎,但力度應會下降,同時政府財政支撐強度並不會下行,此外中央依然重視地方政府隱形債務風險,暗示會有更多措施出爐,一方面將債務顯性化,一方面杜絕今年頻發的債務無序違約風潮。

會後新聞稿提出8大任務,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

她認為中國開始強調內循環,意味著經濟開始某種面向內在的戰略轉移,是因應國際形勢變化,也有內部安全需要,這會是中期趨勢,意味著接近戰略重點的行業和機構會得到更大政策傾斜(註:例如半導體、人工智慧、再生能源等);體制外野生資本力量會面臨更強大監管(註:例如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騰訊等)。

徐瑾指出,通稿中「自主」出現頻率很高,與之前十四五規劃強調「安全」的想法一致,並寫到:「中國經濟類似一艘大船,當中國經濟體量變為全球第二,人均收入邁過10000美元大關時候,不能隱匿自身的存在感,在世界舞台也引發更多側目 」所以中國不再能只以發展中大國來定位自身,看通報不能局限於幾年的時間範圍,而是該用中國經濟更高的延長線來思考政策變化。

#徐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供應鏈自主 #糧食安全 #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