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危機演變為軍事衝突後,美歐等國家從政府到民間機構、團體,再到商業公司,以各種形式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就連俄羅斯的貓或者一棵古樹也都成為制裁對象。如此激烈且看似「無死角」的對俄制裁,想要達到的目標究竟是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7日在《環球時報》刊出評論文章〈西方對俄制裁有更深層目的〉。

文章稱,美歐公開表態「北約不會直接出兵烏克蘭」,卻紛紛對俄祭出「最嚴厲的制裁殺手鐧」,趙俊傑認為,就這些制裁的目的而言,可以分縱橫兩個方向來看。縱向是迫使俄羅斯停火、撤軍;而橫向是通過西方的「政治正確」,以意識形態劃線來形成一種集團化的力量。

文章稱,正因為排除了武力對抗的手段,留給西方打壓、教訓俄羅斯的選項只剩下制裁,而鑒於克里米亞事件以來西方對俄實施上百次的經濟制裁並未讓其屈服,所以這次對俄制裁客觀上也呈現出加大精準打擊力度,擴大制裁範圍的特點。同時,西方國家對俄制裁持續升級的背後,是多重而複雜的政治經濟考量。

文章分析,縱向目的較為表面化,一是要讓俄羅斯決策者感到西方「聯手抗俄」產生的巨大威力,被迫停止「侵烏」並撤軍。二是通過經濟和金融上的制裁,讓俄經濟滑向崩潰從而無力支持長期的軍事行動。三是要對俄羅斯國家權力結構帶來衝擊。尤其是從領導人個性特質來看,普丁20多年來與西方博弈,讓美歐領導人一直很頭痛。其不僅具有俄羅斯戰鬥民族的頑強意志,與西方霸權抗爭到底的決心,而且行事果斷、敢作敢為的風格,是西方政治家感到忌憚的那種「對手」。所以,如果能動用西方「軟實力」加「巧實力」,給俄羅斯造成巨大殺傷力,藉機動搖普丁的執政根基,也是西方本輪制裁想要達到的一個長期效應。

文章分析,橫向上,從美國更深層次謀略來看,推動西方國家及民間機構、公司實施對俄制裁,是為了鞏固美國在西方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和霸權實力。放眼當今歐洲,惟有俄羅斯能對西方的國家利益和歐洲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而動員更多實體參加對俄制裁「總體戰」,把利刃刺向俄金融、科技、能源、貿易、媒體、運輸以及訊息等領域,能夠增加美國霸權的「穩定系數」。

文章觀察,從美國慣用的策略來看,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強大的歐盟或俄羅斯,都對美國國家利益構成挑戰,必須製造「可控制的動蕩」來增強歐洲國家對美國提供的安全體系的依賴,以及提高美國的介入影響力。美國推動西方對俄羅斯的激烈制裁,也是加劇危機緊張氣氛,令俄歐之間的「相互敵意」螺旋上升。

文章分析,從獲取國家利益的視角看,美國通過聯手西方國家對俄實施史上最嚴厲的制裁,一方面讓歐洲的資本更多流向美國市場,緩解美國通脹壓力,刺激美國股市上揚,讓華爾街金融大亨獲利;另一方面,歐洲國家的不安全感上升,帶來的是美國軍火銷售量暴增。3月5日,美國批准對波蘭出售250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總金額達60億美元。經濟和金融上的獲利,進一步鞏固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文章指出,必須看到,美歐對俄制裁的動機有共識,但也有區別。美國對俄制裁的目的比較複雜,意圖也很多。相比之下,歐盟對俄制裁的目的較單一,用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的話說,歐盟對俄實施的制裁,是為了削弱俄羅斯經濟,加強烏克蘭在俄烏談判中的地位,並非改變普丁的政權地位。

文章指出,此外,這一輪西方對俄制裁升級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大批美歐知名企業為了政治正確,不惜違反市場經濟和不干預原則參與對俄制裁,成為美歐政府從縱深打壓俄羅斯的強力抓手,這也是過去罕見的現象。

#名家觀點 #制裁 #俄羅斯 #普丁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