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達國際基金經理人Casey McLean表示,全球許多市場籠罩在停滯性通膨與地緣政治衝突的陰影,再加上原物料成本上升、供應瓶頸遲未緩解,消費需求漸有動搖,使得全球經濟環境烏雲密布。然而,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蓄勢待發的成長動能,帶來振奮市場的消息。
富達國際分析,由於電池平均占新能源汽車 (NEV) 造價的一半,隨著鋰的價格從年初到3月為止已飆升近五倍,其他電動車電池金屬的交易價格也遠高於近年來的水準,大家預期電動車市場將備感壓力,事實上包括特斯拉和小鵬汽車已紛紛於 3 月開始漲價。
中國大陸身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截至 2 月為止電動車銷量年增率高達 142%,儘管最近價格上漲,預計仍將保持強勁成長動能。
富達國際表示,即使以較保守的成長預測來看,市場普遍認為未來三年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會增加一倍以上,達到整體汽車市場的 39%;較樂觀的預測則指出,新能源汽車在2030年將占汽車銷量的 80%。
整體評估,鋰、鈷等關鍵金屬價格飆漲,使每輛電動車的價格上漲 20000 人民幣(約3100 美元),可能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成長受限。目前全球鋰的供應仍然吃緊,在需求仍高的情況下可能會繼續緊俏,供應量預期於今年下半年才有機會逐步改善。
儘管如此,車商仍可將大部分的漲幅轉嫁給消費者,因此截至目前為止,原物料成本飆升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整體影響仍屬溫和。例如比亞迪在中國大陸抬高價格後,3 月份的訂單仍然增加,市場滲透率持續提高。對於考慮該買燃油車或電動車的消費者來說,成本還是關鍵考量,因為以行駛 15000 公里估算,燃油車平均每年要多花費約 800 美元。
從整體網路效應來分析,雖然歐洲因為政策支持及基礎設施(如路邊停車)到位,使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較高,中國大陸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其他地區相比,仍享有若干獨特優勢,例如全球電池供應鏈從電池工廠到充電站多集中於東北亞,中國大陸相對無需擔心物流瓶頸問題。
富達分析師表示,開採電池金屬的成本升高,形成推力促進更多研發與創新,以降低成本,並發掘更便宜的解決方案。舉例來說,特斯拉的中國大陸供應商寧德時代去年推出鈉基電池,提供更平價的創新技術,可與既有科技無縫整合。
對於投入成本飆升最有感的,應該是中國大陸小型電動車業者,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奇瑞汽車和長城汽車歐拉品牌。至於高階車款,暢銷品牌訂單量仍積壓達三個月。儘管2月春節期間多為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最疲弱的月份,仍比去年同期增加超過一倍。
當然,這些針對新能源汽車成長的樂觀預測可能會因總經形勢惡化而有變化,但中國大陸若成長受限,不只整個汽車產業,連帶境內外經濟都會受到衝擊。即使全球展望日趨黯淡,當初讓中國大陸新能源車一砲而紅的有利因素,從成本優勢到消費者態度轉變,依然極具韌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