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碳中和已成全球性的重大議題,台灣產業雖然作為全球品牌供應鏈的重要成員,但對政府的淨零碳排路徑仍感迷惘,更對於2023年即將上路試行的歐盟碳邊境稅(CBAM)感到焦慮。為此,新加坡元宇宙綠色交易所(MVGX)董事長兼創辦人白波於10月底來台,與企業分享來自新加坡的永續金融科技創新概念。
《財訊》報導指出,全球已有逾30個國家設有碳交易市場,成立上百家碳交易所,但元宇宙綠色交易所卻是唯一一家能提供碳盤查(measurement)、碳減排(mitigation)、碳抵減(offset)、碳認證(certification)、碳資產交易(financing)等全方位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並且透過區塊鏈技術搭建交易平台,以確保碳信用品質,以及跨國交易紀錄不被竄改。
確認資產負債! 系統化盤查
今年45歲的白波,在國際間從事可持續發展相關工作已將近20年。他分享,自己在研發時期就專注核能、乾淨能源與減少碳排,畢業後進入高盛投資銀行,2016年結合中美資金,創建亞洲綠動私募基金(Asia Green Fund),支持20、30家被投資企業轉型永續。
接受《財訊》採訪時,白波強調,要進行碳交易、碳抵減之前,一定要先做碳盤查,了解自身的碳資產與負債,才知道該買或該賣碳權,盤查工作還必須獲得第3方單位如英國標準協會(BSI),或德國萊因技術監護(TUV)認證,取得ISO 064、067認證後,才具有效力。這個過程曠日廢時,光電子郵件可能就至少往返600封以上。
白波說,碳資產負債表的產出,應該要像現行公司財報編製一樣,透過已導入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的ERP(企業資源計畫)系統,就能直接產出精準且正確的財報,第3方的確信流程也應系統化。「2018年我就和SAP及甲骨文談過,但他們竟然都沒想到要做碳的ERP系統,理由不外乎是市場太小,很多企業只是說說而已,沒有真的要做。」
因此產業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結合財務和碳盤查的ERP系統,以及可以不觸碰到敏感的國際政治問題,卻又能符合國家自主貢獻(NDC)要求的有效碳交易機制。「這兩個痛點都很令人頭疼,但又不能不考慮。」白波舉例,如果某公司砸了1000萬美元,向馬來西亞某公司買了100萬噸的碳權,結果馬來西亞政府要把這100萬噸碳權收回去自己用,並宣稱這是個無效交易,「哪個永續長扛得住這個責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