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電動自行車」的微型電動二輪車相關新制明日正式上路,新購車輛均需掛牌,並投保強制汽車責任險才能上路,光陽執行長柯俊斌今日表示,微型電動二輪車每年約8~10萬台規模,將與現行電動機車共同衝刺運具電動化,政府訂出2030年電動機車35%銷售目標也有望提前達標。
微型電動二輪車原名電動自行車,過往與電動輔助自行車合併納管,但與「腳踏自行車」不同,是指最高時速25公里的電動二輪車,過去因為免掛牌、免投保,肇事時也就無法可管,形成治安死角,直至2016年開始討論納管,並自2024年11月底前將全面納管,沒掛牌的也要補掛牌。
車輛公會副秘書長吳智魁表示,過去曾建議將微型電動二輪車併入電動機車,但考量稅率、騎乘無須駕照等因素,最後仍分離規管。過去也曾建議政府可調高最高限速至35公里,但考量市區交通,以及騎車需求,最後拍板定案仍為25公里。
身兼車輛公會機車製造委員會主委的柯俊斌認為,微型電動二輪車法制化後,中央與地方政府也會正視,更願意提供補助,增加購買意願,未來電動二輪車走向分眾,與高馬力、高速度的電動機車分頭並進,50 C.C.的燃油機車則會朝微型電動二輪車靠攏,成為2030年電動機車35%銷售目標的助力。
柯俊斌指出,微型電動二輪車免考照、騎乘年齡降至14歲,加上電池重量也輕,「市場是有的」,價格也不會比傳統燃油機車高,能滿足年輕族群、甚至是外勞的近距離騎乘需求,且從銷量來看,全台每個月都有接近1萬台銷量,其實不低。
柯俊斌表示,早期的電動自行車沒有牌號,其實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如今全面納管,只要是「合格電動自行車」就可以拿牌,上了牌以後,交通事故處理上就更有制度,有保險才有機會分擔費用,對車主跟社會大眾也都更有保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