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在典籍中看到,甚至現代人在許多小說中,都常聽聞的所謂「洞天福地」的說法確有此地。位於江西峽江縣內的玉笥山正是兼具「洞天」與「福地」之稱的道教名山。具體為道教第十七洞天的太玄法樂天與第九福地的鬱木洞,上古神話大禹學習治水之法的故事就發生於此。如今在發展之下,也在2022年被評為大陸國家AAAA級景區。
而在此修道的道長也娓娓道來此地歷史因緣,解釋多個流派的道教修行差異,並指出所謂修道者「逍遙神仙」的認知只是種誤解,實際上修道之人是最守戒律的,但就像儒家思想一樣,修道有成之後就「隨心所欲不逾矩」。
回顧歷史,從秦漢時期孔丘明等10人隱于玉山修真悟道,其中九人成龍飛升之始,直至唐宋時期洞天福地學說興起,玉笥山作為修真悟道、養生避禍的神仙之地盛極一時。
從典籍記載,玉笥山從唐代開始編輯山志《玉笥山祖記實錄》一書,經唐、宋、元、明、清五代各編一集,合五集為今天的《玉笥實錄》。元代大詩人揭斯在《承天宮記》一文中寫道:「天下稱名山在大江之西者有三:曰匡廬、曰皂,曰玉筍,而玉筒尤為天下絕境。」
而其中的「雲騰飆馭祠」為當時唐朝吉州刺史吳雲儲祠廟,在貞觀七年(西元633年)廬陵太守吳世雲罷任歸隱玉笥山,居何君洞,拜僕固仙師為師,後全家得道。直至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遣中使崔明調研祠廟「靈驗顯聖」之實,後,遂立廟於玉笥山鴛鴦峰,封為「華嶽府主」,廟名「雲騰」。
直至元朝末年戰火,玉筍山道教建築群毀於兵火,道眾星散。明代以來,玉笥山道教活動的中心開始由福地所處的「承天宮」、 洞天所處的「大秀官」轉移到「雲騰飆馭祠」。在當地官方支持下,於2021年由固定處所升格為宮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