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健保對就醫行為的給付採「論件計酬」方式,民眾預防保健做得好,求醫次數減少,就會影響醫療機構的收入。為提升民眾健康,創造醫病雙贏,健保署2022年首度推動「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從「論件計酬」改為「論人計酬」,鎖定花蓮秀林鄉,提供醫院與前年度相同的給付,透過健康促進、預防保健等服務,減少民眾生病的機會,同時不影響醫院收入。健保署預計明年第2季擴大試辦,在不同分區新增3~5個鄉鎮,提供全人照護服務。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台灣醫療世界聞名,但國內仍然有醫療不均的存在,在地廣人稀的花蓮縣秀林鄉,7800多人需要被照護,戶籍分散在很大的範圍,照顧不易。多年前,健保署推動山地離島地區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由在地具能量的醫療院所,把醫療送進偏鄉,提供巡迴服務,花蓮慈濟醫院也在2004年起前往秀林鄉巡診。
目前全國50個山地離島地區都已有IDS計畫,但在花蓮縣秀林鄉,健保署去年試辦了全台首個「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創造了3個「第1」。石崇良說,秀林鄉是全台第1個試辦「論人計酬」的地方,「論人計酬」是以一個鄉做單位提供服務,和過去「論人計酬」模式不同,範圍往前涵蓋預防保健,往後到復能、安寧,全部包在一起,提供民眾全人全程的照模式。在秀林鄉的衛生所,一進門就設有健身器材,提供的並不只有醫療服務,還把健康促進、預防保健融入。
第2,這個計畫結合了公共衛生。石崇良表示,過去醫療是醫療,公共衛生則以衛生所、衛生室為主,但「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新冠疫情凸顯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特別提出,公衛的投資必須更多。如果沒有很好的公衛系統,就難以應變、因應未來世界接踵而來的挑戰。
石崇良說,在疫後的健康照護系統改革,WHO特別強調「primary health care 」(全人照護),而不是「primary care」(初級照顧)。初期照顧只是生病了,把病治好,但全人照護則包含預防保健、危害物質的防治、失能復健、緩和醫療等,將醫療、公衛通通整合在一起。
「很多先進國家做不到的,花蓮秀林鄉做到了」。石崇良指出,秀林鄉的第3個第1,是資訊的整合,歸人歸戶。過去民眾看病,醫院得開健保署、國健署、疾管署視窗,但秀林鄉花了很多時間,把所有資訊系統整合,把個人的帳戶建立起來,7800多名設籍的居民中,已有8成、高達6000多人的檔案建立起來,是全台首創。資料歸人歸戶,健康管理就能做得更好、更前進,包含體適能檢測、運動處方的開立、營養衛教、社福資源的結合等,提供以人、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
全人照護的介入下,花蓮縣秀林鄉也創下高流感疫苗注射率。全台長者注射率約有7成,但秀林鄉則高達8成7,這也反映到住院率的下降,因肺炎住院的民眾減少。石崇良表示,一個民眾住院,將對整家人造成影響,讓民眾住院減少、更健康,才是健保署追求的目標。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為避免人口老化導致健保支出節節上升,健保署規劃,明年第2季擴大試辦「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不只是東區的秀林鄉,也希望在其他地區的3~5個鄉鎮設立試辦點,集思廣益,共同創造出新的健康照護模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