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歷時6年整建,重新向大眾開放以來各界評價不一,除了館舍內部空間規畫、展品陳設引起諸多討論,打開外牆後史博館的戶外庭院,以公共藝術《懷舊是危險的嗎?》取代原有的中式園林,更是被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指為「既讓人無法懷舊,更是諷刺想來懷舊的參觀民眾」。
陳復指出,史博開館後自己幾次實際走訪才驚覺,當初館外由藝術家楊英風設計,用以紀念史博首任館長包遵彭(字龍溪)的袖珍園林-龍谿園已被撤除一空,換上的公共藝術是以原本「還我河山」碑的石料製作,認為是以破壞文物的手段完成公共藝術,「我想來龍谿園懷舊都已不能,史博館卻跟大眾自我揶揄說『懷舊有危險』」。
受邀參與史博館自辦公共藝術,由害喜影音偕同創作《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的藝術家劉千瑋指出,自己長期關注文化保存議題,「一開始是老家幾十年沒人住而倒塌,由此開始思考如何修繕,進而想關注我們是如何做文化保存,又會長成什麼樣子?」他指出,史博館有其特別的歷史定位,但自己一開始的創作發想是關注博物館永續,而非針對史博館的歷史性。
劉千瑋表示,場勘時所見「還我河山」石碑,在史博館外一角落,已長滿了青苔,因非文物原本在史博館規畫中將移除。劉千瑋也發現「還我河山」四字雖傳為岳飛手書,實為清末民國文人周承忠從岳飛的墨跡中擇選拼湊而成,認為這四字的來源脈絡正好可作為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思考。
「以現在的經驗來理解『還我河山』是否可視為是談『環保』?」劉千瑋的創作從永續出發,並用整建期間汰換的廢棄建材打造公共座椅,希望民眾除了理解過去、想像未來,也能藉著「坐」讓身體參與。對於創作的公共藝術引起諸多討論,他認為「是溝通的過程,也反應大眾如何看待藝術品的過程」。
陳復則認為本來也不關藝術家的事,而是拆除楊英風設計的園林,且問大家「懷舊是危險的嗎?」已經變成政府用粗暴的手法在諷刺國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