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7月起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計畫」,病患不需奔波醫院,在家就能透過科技設備「隔空把脈」,台南市87歲林奶奶今年罹患肺炎,經評估後加入成大醫院「在宅急症照護計畫」,成為成大首例收案病人,林女9天後順利康復,開心宣布在家「出院」。
衛福部7月起將「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升級為「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全台醫院經過2個月執行,陸續宣布初步成效。
87歲林女罹患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在確診新冠肺炎後體力更明顯下降,還需鼻胃管灌食,今年再罹患肺炎,經醫護團隊評估後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計畫」。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也可稱為「在宅住院」,由醫護團隊到住家訪視,或透過IoT照護系統監測生命徵象和血氧,由個管師掌握患者狀況。醫護團隊中,除了醫師可透過視訊診斷,護理師需每天到住家訪視,給予藥物與物理治療照護。
這項計畫好處是避免患者往來奔波醫院所造成的病痛不適,維持生活品質,醫藥負擔的費用更少,院方也能空出原本就稀缺的急症病床。
病患申請「在宅急症照護計畫」需有特定條件,目前以罹患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等急症等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患為主。
成大醫院收受族群以「居家醫療個案」為主,一般急診患者申請,失能參考值上需巴氏量表小於60分才符合資格。院方未設照護人數上限,所需的護理人力,則規畫與居家護理所、基層診所合作建構策略聯盟,共同照護在宅照護病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