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明年元旦起開始徵收碳費,第一階段徵收排放量達2.5萬噸的排碳大戶,其中雲林縣6家,環境部今(29日)到雲林科技工業區與廠商座談,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第一階段的廠商如同「坐頭等艙」,搭配很多過度轉型配套措施,更鼓勵低於門檻的業者申請自動減碳取得碳權未雨綢繆。
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公布施行,2025年1月1日起將徵收碳費,環境部於本月21日公告「碳費徵收費率」,一般費率是每公噸300元,第一階段徵收對象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全台有512家,雲林有巧新科技、古河銅箔、艾杰旭等6家。
環境部巡迴各縣市舉辦「碳定價及淨零政策推動座談會」,29日於雲林科技工業區舉行,也是全台第一站,聽取企業界關切的問題。
雲林科技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陳麒升表示,中華民國碳排量佔全世界0.6%,碳費制度實施後可能有6成的人會感受到不舒服,例如水泥廠是用電大戶,未來房價可能攀升,明年實施第一階段,將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他認為,商人對數字很敏感,環境部的自主減量計畫應該要更有細節。
前理事長蘇振毅則說,雲科工2019年就開始做節能減碳措施(ESCO),總共44個工廠加入,環境部若能讓ESCO與「志願減碳」結合,可更快達到2030年能源配比目標;另外,國土計畫也要有配套措施,例如水稻、竹林應計算自然碳匯,以轉換成碳權進入碳交易市場。
鍛造輪圈大廠巧新科技公司表示,該公司產品外銷歐洲,已提前面臨碳費問題,例如世界3大汽車廠爭取碳權,已實施汽車鋁圈、玻璃循環回收,未來勢必要更新設備因應,該公司關注「碳關稅」,希望政府掌握世界各國訊息及早提醒廠商因應。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強調,碳費徵收是以減量為出發點,第一階段的廠商如同「坐頭等艙」,搭配很多過度轉型配套措施,減碳是先做先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