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的消費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國產咖啡供不應求,且多種在中低海拔,也沒有標準後製程序,市場競爭力難敵進口豆,農試所嘉義分所與台灣咖啡策略聯盟合作,鼓勵農友導入自動化機械,讓製程一貫化,緩解缺工,也能節水,以期擴大國產咖啡的經濟規模。
農試所嘉義分所長方怡丹指出,目前國產咖啡種植面積約1210公頃,8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約70%、800公尺以上中高海拔約30%,年產值約10億,主要產地包括嘉義縣、南投縣、屏東縣及台東縣,且多是大規模農戶,後製多以人工作業,無法穩定供貨,製程因個人經驗品質參差。
從果實轉為生豆的過程是製後處理,導入自動化機械,讓製程一貫化,電腦選豆的效率是人工的數倍且精準,洗豆時還能大量節水,人工曬豆約7至10日,機械乾燥僅約2日,品質穩定提升,減少人工使用。
不過,在阿里山區種咖啡10多年的朱姓小農認為自動化機械價格昂貴,投資機械設備不划算,他說,在山區以友善農法種約2分地咖啡,去年收成約3000斤咖啡,今年氣候不穩定,收成減少,種咖啡因應氣候條件採取相對應措施,每年收成量變化大。
但有限責任台灣圖南雲耕咖啡生產合作社監事主席賴謙旗說,有1噸以上產量的咖啡園應可考慮導入自動化機械,一貫化後製就是要讓豆子的風味一致、品質穩定,透過一貫化後製,中低海拔的豆子品質不比高海拔的差,且價格更親民,更能拓展市場,進而能提升國產咖啡的產值、擴大產量,形成有經濟模的產業。
賴謙旗還說,很多小農也希望增加產量,擴大規模,現在政府鼓勵導入自動化機械一貫化後製,且豆子的品質經盲測是獲得肯定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