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有「大地之腎」的稱號,可緩解海岸波流帶來的衝擊與災害,並淨化河川的陸源汙染物,更是東亞澳遷徙線上候鳥的重要熱點,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利用光電板的光譜反射特性及Sentinel-2衛星數據集快速監測沿海光電案場時空分布,並指出光電設施與水鳥棲息地重疊,可能對鳥類族群產生負面影響,其中被列為高生態敏感區的台南七股區漁電共生快速擴展,魚塭內非水域面積大幅提升。
生多所指出,隨著漁電共生發展,光電設施與水鳥棲息地重疊度正在提高,棲地縮減可能對鳥類族群產生負面影響,政府為此推出環社檢核機制,要求漁電共生開發須納入生態補償措施,例如延長曬池時間和提升鄰近濕地的水鳥承載量,彰化福興鄉、芳苑鄉及台南七股區則已被列為高生態敏感區。
為瞭解光電設施對濕地生態功能的影響,生多所監測發現,彰化福興與芳苑地區的魚塭操作模式並無顯著的曬池高峰,且目前尚無已通過申請的漁電共生案場,故養殖週期未受影響;台南七股區的曬池高峰集中在冬季,但2020年以來,由於漁電共生案場逐步施工,魚塭內非水域面積大幅提升,顯示該地區的漁電共生正快速擴展,與光電時空變化監測結果相符。
生多所表示,台灣西南沿海再生能源與濕地生態的平衡,正考驗著政策與科技的智慧,而衛星影像分析顯現遙測技術在環境管理中的潛力,更凸顯能源轉型仍須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責任,透過科學監測與政策引導,期望台灣未來能在能源轉型與生態衝擊間找到平衡點。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