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原住民身分法的搜尋結果,共26筆
為落實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意旨保障原住民族身分認同權,立法院會今(17)日二讀、三讀,完成《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立法程序,回應平埔原住民族群20餘年來正名的訴求;原民會指出,目前已有西拉雅等9個平埔原住民族群提出申請,將依法組成審議會。
2002年復名為第11族的噶瑪蘭族,至今仍有許多宜花東及旅北族親無法恢復平地原住民身分。噶瑪蘭族人們選在8月1日原住民日發聲,懇請政府將立法院審理中的「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加入「在修法前已具官方原住民族名稱者(例:噶瑪蘭族),得恢復平地原住民身份」,避免原住民「1族2制」。
自2002年復名為第11族的噶瑪蘭族,仍有許多宜花東及旅北族親無法恢復平地原住民身分。噶瑪蘭族人選在今天8月1日原住民日發聲,懇請政府將立院審理中的「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加入「在修法前已具官方原住民族名稱者(例:噶瑪蘭族),得恢復平地原住民身分。」避免造成平地原住民及平埔原住民「1族2制」。
為了回應憲法法庭111年度憲判字第17號判決,行政院提出「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通過後就能取得原住民身分,原民會初步估算,平埔族總數可能會來到120萬,其中西拉雅族估算約30至40萬,立委關心,未來平埔族取得身份,是否會跟山地、平地原住民一樣有獨立的席次?原民會主委曾智勇表示,這涉及《憲法》,但修憲不容易,目前不可能取得平埔族身份後就馬上有席次。
針對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議題,內政部10日表示,原住民依姓名條例規定,原為漢人姓名可回復傳統姓名,再回復為漢人姓名,前述回復各以1次為限,但「台灣原住民族基於文化慣俗改名」者,不受改名次數之限制。
520是桃園市新人最愛結婚登記日,龜山戶政事務所結合在地多元原民文化自5月20日至6月6日舉辦「愛『原』來是你」結婚登記送好禮活動及原住民文物檔案展,展出戶籍史料與傳統文物,融合浪漫與文化,近2周吸引逾3500人次觀展,展現桃園族群共融精神。
為了回應憲法法庭111年度憲判字第17號判決,原民會提出「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40多個原民團體今天指出,這項專法只針對語言及傳統智慧規範最低限度的保障,其定義的平埔原住民族群還有別於目前法律定義的原住民族,企圖矮化他們的民族權利,呼籲立委優先考量修改既有的《原住民身分法》。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原住民族也包含既存在台灣所有南島語系民族,相關機關應在2025年10月28日前,修正《原住民身分法》或另訂特別法,逾50位學者專家今天發布共同聲明,強調無論採何種立法途徑,務必將南島語系民族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的身分,透過法律承認,並確保適用《原住民族基本法》,落實戰後轉型正義,其中已有9個等原住民族群提出民族別識別申請,應儘速依法核定民族別,並對外公告。
對於PTT網友近日發現,行政院官網將台灣96.2%的已設戶籍人口從「漢人」改成「其餘人口」,引發討論。國民黨立委批,賴清德政府又在搞「去漢化」,這種「大改名」根本就是認知作戰,實在太過荒謬。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10日表示,行政院配合監察委員為促進族群平權所為提議而進行的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
噶瑪蘭族2002年復名成為台灣第11個原住民族,但部分族人礙於《原住民身分法》,無法取得原民身分。上百位花東與旅北族人日前到故鄉宜蘭展開為期3天尋根之旅,其中迄今仍未有原民身分的宜蘭奇立板社高齡97歲老頭目潘英才,向政府喊話盡快依憲法法庭判決修法,讓族人早日恢復平地原住民身分,還給噶瑪蘭族遲來的正義。
近百位花東與旅北的噶瑪蘭族人日前在總頭目謝宗修帶領下,展開為期3天重返故鄉宜蘭的尋根之旅,並參與宜蘭大學「噶瑪蘭族辦公室」揭牌活動,及「原住民身份法專題講座暨族親座談會」,其中,來自宜蘭的奇立板社高齡97歲的老頭目潘英才抱病喊話政府,盡快修法恢復族群平地原住民身份,早日還給族人遲來的正義。
《原住民身分法》修正案今年1月3日上路,取得原住民身分更容易,許多漢人紛紛恢復原住民身分,讓桃園的原住民人口大增,不但創下單月增加596人紀錄,前5個月就超過過去1整年的2033人,累計至9月更達3636人,下屆山地原民議員很有可能再增加1席。
《原住民身分法》修正案今年1月3日正式上路,取得原住民身分更容易,許多漢人紛紛恢復原住民身分,讓桃園的原住民人口大增,不但創下單月增加596人紀錄,前5個月就超過過去1整年的2033人,累計至9月更達3636人,下屆山地原民議員很有可能再增加1席。
花蓮萬榮鄉1名15歲林姓少女為非婚生子女,出生就被布農族家庭收養,因阿美族生父未替她登記原住民身分,受限法規遲遲無法取得原住民身分,經收養家庭求助戶政事務所並聯繫少女生父,完成認領及身分登記等手續,終於取得原住民身分,是她上高中最棒的禮物。
原住民族委員會日前公告《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施行法》(平埔族專法)草案至27日為止,聲請憲法訴訟的西拉雅族人萬淑娟不滿指出,草案名稱沒有平埔原住民等字眼、規範的民族認定程序也與現行《原住民身分法》不同,也未提及權利保障,將提出意見。原民會回應,現行民族認定程序是行政慣例,已納入草案,予以法制化,不過草案名稱使用平埔兩字、語言、文化等集體權利,後續都將納入草案。
全台目前有98萬名平埔族,原民團體發起族群正名運動,大法官日前憲法法庭認定《原住民族身分法》未包括平埔族違憲,原民會因而擬訂定「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施行法」,24日在台中市原委會舉行座談會,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等原民團體,則群起抗議反對設置專法,原民會綜合規畫處則強調,將廣納各方意見,作為後續推動法案參考。
國會改革釋憲憲法法庭6日言詞辯論,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昨晚(7日)在臉書公告立法院聘請訴訟代理人的費用186萬元,行政院也說院方僅花30萬,綠營群起炮轟立法院「亂花錢」。不過根據政府電子採購網資訊,行政院所聘請的大恆國際法律事務所,長年承接政府標案,光是今年為止已經得標4案,共383萬元,去年則拿了771萬,兩年合計破千萬。
平埔族專法有譜?日前憲法法庭認定原住民族身分法未包括平埔族違憲,原民會因而擬訂定「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施行法」,未來30人以上自然人或合法立案團體可申請民族認定,待行政院核定新民族,民族成員就能向戶政機關登記為原住民身分,預計2024年年底送入立法院。
台南市議員Ingay Tali穎艾達利日前市政總質詢,針對「西拉雅族名制、族名及名譜」等議題質詢,台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2日表示,將積極研議向中央爭取經費或請中央辦理西拉雅族人名譜調查研究計畫,此外,也將視中央修法進度,適時檢討修正相關地方法規。
《原住民身分法》修正後,今年起有原住民身分民眾可採漢人姓名與傳統姓名並列登記,花蓮縣是全國原住民人口最多縣市,但有不少人不知族名如何拼音,吉安鄉戶政事務所與公所特地請族語老師協助,截至4月底已完成137位族人身分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