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用餐順序的搜尋結果,共15筆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研究發現,發病4年以內的糖尿病患者,在胰島細胞還沒有被「油死」之前,只要能減重,清掉內臟脂肪,有機會讓胰臟功能恢復正常,逆轉糖尿病,其中並發現,減重超過15公斤的患者,高達86%成功逆轉糖尿病。
健康的減重離不開正確的飲食,醫師梁程超過去曾有四高問題,除了中度脂肪肝外,還有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他靠著半醣飲食法,把精緻碳水分量減半,蔬菜與蛋白質分量加倍,成功減重18公斤。而他的早餐,一定會有水、無糖豆漿與黑咖啡。
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控制飲食,也規律運動,血糖依舊控制不佳。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這可能忽略「吃的順序」這項關鍵,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餐後2小時,血糖曲線面積下降可以高達73%,這種吃法不僅不用挨餓,臨床實驗中,甚至能媲美降血糖藥物。
告別肥胖!享瘦有感不走冤枉路
冷冷的天氣,啃個熱饅頭好對味。不過,營養醫學專家洪泰雄表示,若要吃饅頭等高碳水化合物,應先吃水煮蛋等蛋白質當第一層保護膜,再依序吃蔬菜、水果,簡簡單單的進食順序,能形成三重保護膜,避免血糖一早就暴衝,具有穩定血糖、抗氧化、抗發炎功效,並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透過飲食有助改善病況。營養醫學專家洪泰雄分享他的一位朋友,透過先吃肉、蛋等蛋白質的用餐順序,成功將糖化血色素從9%,降到近乎正常值的5.7%,降幅近3成7,並指這可能是因蛋白質和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消化得慢,降低葡萄糖進入血液的機會,胰島素負擔減輕,餐後血糖也就更穩定。
越多研究發現,飲食順序關係著血糖波動。前台大醫師蒼藍鴿實測,發現吃同樣份量的定食,進食順序若是先吃飯再吃肉與菜,餐後半個多小時,血糖即從餐前80mg/Dl,狂飆1.28倍到183mg/Dl,2個小時後再降回原點,「超虐胰臟的」;若順序改成先吃菜、肉再吃飯,飯後血糖最高只到134 mg/Dl,血糖相對平穩,且飽足感可維持至4、5個小時,都不會想再吃東西。
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患者,儘管她積極服用藥物去控制病情,但藥物卻越加越多,每天需吃多達7顆控制血糖的藥物。後來求診時,醫師就點出,僅靠藥物而不調整飲食是不足的,應搭配飲食調整,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結果4個月內女子的糖化血色素就降至正常範圍,血糖藥的用量也減少到只剩2顆,體重及三酸甘油酯更有顯著的下降,成效驚人。
水果營養豐富,但如何正確吃可說大有學問。對此,營養師張益堯分享吃水果不怕胖的4秘訣,包括每餐最多1個拳頭、減少當餐澱粉食物、晚上不要吃,以及飯後再食用。其中他提到,水果最好於飯後30分鐘再吃,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有助於體重控制。
胰島素有助血糖控制較為良好,而糖尿病患者經常伴隨胰島素阻抗的問題。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在個人臉書分享一名高血糖個案,其飯後血糖值151,但在吃了一片蘋果後竟飆到285,這代表患者胰島素分泌已經非常力竭,以及胰島素阻抗相當高,所以吃了一點點熱量的食物,就導致如此結果。他並分享6招減少胰島素阻抗,其中提到,用餐順序應先吃蛋白質類,且吃得越慢所用掉的胰島素就越小。
不少人都有經歷過,吃飽後就開始昏昏欲睡,或精神不集中的情況,到底該如何解決?對此,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提供3招,分別是調整用餐順序、注意份量及改吃原型澱粉,都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從而改善「飽睏」的現象。
現代人多有腸胃不適的問題,不少人更深受反覆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所擾,不妨檢視一下用餐順序,稍微調整或許就能帶來正面結果。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正確的進食順序應先吃蛋白質讓胃酸能分解消化,再吃蔬菜幫助腸胃蠕動,澱粉則放在最後吃,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不同食物對人體血糖上升速度及程度有不同影響,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表示,日前公司舉辦感恩餐會,吃完餐點血糖上升很正常,不過她在餐後喝了半杯酸梅湯,血糖竟一路飆到211mg/dL,提醒民眾要特別留意這些偏酸的飲料,不知不覺就喝下更多糖。
被自己的健檢報告嚇到,大同大學電機系主任楊祝壽靠騎單車,短短一個半月甩肉10公斤,整個人瘦了一圈,被學生虧「瘦(壽)主任」。楊祝壽分享,當他發現一切還有救的時候,決定力行減重計劃,飲食控制加上努力運動,連身體年齡都一口氣少了6歲。
天氣漸涼,又到了火鍋大軍來襲時刻,民眾都想去吃熱呼呼的鍋物,到底怎麼吃火鍋才能吃得開心又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雲林縣北港媽祖醫院營養師12日提供幾個技巧與大家分享,除了慎選食材、湯頭,還要注意「用餐順序」,建議先吃蔬菜、豆腐,可產生飽足感,避免吃進過多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