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二戰後實施的塑膠布土葬政策阻礙屍骨分解與墳墓回收再利用,所幸政府運用新科技找到解決方法。
■The presence of plastic-wrap graves doesn't bode well for a municipality where real estate is scarce and expensive.
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77歲老婦人斯庫洛芙賽(Berit Skrauvset)時常到郊區的Grefsen公墓探望已故丈夫與親友,但最近她在掃墓時驚見大型機具在公墓內四處挖洞。經詢問後她才知道,原來這是挪威政府用來新增墳墓空間所採用的最新科技。
奧斯陸市政府殯葬管理處長艾克柏(Margaret Eckbo)表示:「神父常說『塵歸塵、土歸土』,但挪威有許多遺體無法回歸大地。」
挪威在二次大戰後基於衛生考量,實施長達30年的塑膠布土葬政策,規定殯葬業者必須先以塑膠布包裹遺體,再放入木製棺材下葬。但當年沒人料到塑膠布會阻礙遺體分解,導致幾10年後政府面臨公墓空間短缺問題。
採用新技術 回收墓地
社會福利制度周全的挪威政府讓人民在死後享有20年免費公墓使用權,20年後死者家屬可選擇自費繼續使用墳墓,或由政府回收墳墓供他人使用,無奈塑膠布土葬政策時期的遺體許多到現在還未完全分解。
即便遺體的家屬不再支付墳墓費用,但依照法律政府也不得回收內含塑膠布遺體的墳墓。眼看公墓空間逐漸供不應求,艾克柏原先考慮擴建公墓,但這項提議在房價昂貴的挪威難以實行。
艾克柏表示:「官員們寧可將有限的空間拿來蓋老人之家或幼稚園,也不想留給死人用。」前任公墓管理員歐斯特比(Kjell Larsen Ostbye)也表示:「政府當初決定用塑膠布包裹遺體實在是規劃不當。」
擅長化學的歐斯特比向艾克柏提議,在墳墓四周及塑膠布上挖洞並注入萊姆成分的液體加速遺體分解,沒想到這個方法相當成功,甚至還讓歐斯特比創立了名叫Nomias的公司,專門協助重建墓地。
歐斯特比採用的技術相當簡單且成本低廉,只需10分鐘就能完成1座墳墓的挖洞注射作業。大約2周後地面上新長出的草就會蓋住洞口,不會在墳墓外觀上留下痕跡,且1年內遺體就會分解。
Nomias至今已在國內1.7萬座墳墓完成挖洞注射作業。挪威全國估計共有35萬座塑膠墳墓,因此Nomias還有許多生意可做,日後說不定還能拓展業務到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
處理費用 每座670美元
以奧斯陸來講,市政府平均每座墳墓向Nomias支付4,000挪威克朗(約670美元)費用。艾克柏表示,政府在委託Nomias作業前會先徵得死者家屬同意,而家屬通常都會接受,於是最近越來越多人像斯庫洛芙賽一樣,在墓園瞥見Nomias的機具正在測量或挖洞。
斯庫洛芙賽表示:「我必須說我認為這個做法很好,尤其能造福下一代。塑膠墳墓顯然是個錯誤政策,畢竟我們都希望萬物回歸大自然,不是嗎?」
現在艾克柏再也不用擔心公墓空間不足的問題。今年9月她再度來到Grefsen公墓時,墓園內已騰出不少回收再利用的空間。她開心表示:「我們現在有太多空位了,真是難以置信。」
同樣來到Grefsen公墓散步的61歲婦人卡爾森(Berit Carlsson)表示:「那些被包在塑膠布裡的死者一定也鬆口氣,因為他們的靈魂終於適得其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