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澳洲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大會終於通過強化太平洋黑鮪管理措施,除了全面限制黑鮪捕撈努力量之外,影響資源最大的黑鮪幼魚漁獲量也要削減15%。這個提案在今年9月的北方次委員討論過,當時堅持要享受排除優惠的韓國,終於在本次大會同意接受。
我國太平洋黑鮪捕撈數量減少有許多原因,而今年科學家們確定幼魚被過度捕撈是最主要因素。去年和前年相比,全球產量少了3000噸,台灣和日本產量都下降,台灣只剩200多噸,但以圍網大量圍捕幼魚的墨西哥產量卻倍增達6700噸,超越日本成為捕撈最多的國家;同樣以圍網捕幼魚的韓國也倍增達1400噸。
一般認為台灣捕大型魚群對資源影響最大,但國際科學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和日本專捕大魚的鮪釣漁業的影響實際上只占2%,超過95%的影響來自韓國、日本和墨西哥專捕幼魚的圍網和曳繩釣漁業。若以尾數計,台灣不過是捕數百尾,墨西哥1年就捕了近45萬尾,加上日韓的捕撈量,撐過死亡率最高稚魚時期而活下來的幼魚,一年有百萬尾還沒機會生產下一代前就被捕。因此我國聯合美國在科學會議上強烈要求要降低幼魚死亡率。
今年會議對黑鮪的重點在根據新科學證據訂定亞太區管理措施。去年的措施要求各國產量不能超過91至93年的平均值,但日本以管理萬餘艘捕黑鮪的小型漁船困難為由,享有排除優惠,韓國則以圍網漁業只是意外捕獲,需要時間擬訂措施為由,也全部排除,因此實際上只有台灣在控制捕撈船數。
明年科學家要用最新兩年資料評估一次,預期黑鮪經過這兩年圍網的捕撈資源狀況應是更糟,因此本次會議也決定明年提出黑鮪資源重建計畫,訂定更嚴格的管理措施和復育計畫。太平洋黑鮪和大西洋黑鮪都同屬高產卵效率的鮪魚種,99年CITES大會雖沒把大西洋黑鮪列入禁止國際貿易的附錄一名單中,但已促使國際管理組織承諾並隨即在當年加強管理(配額減少4成),而到去年底就發現黑鮪資源開始恢復。因此科學家相信,若能開始嚴格管理太平洋黑鮪幼魚捕撈量,5年內台灣應該就可以感受到黑鮪數量增加。
這幾年黑鮪捕撈量持續下降,我們的漁民辛苦了,期待國際持續壓力要求幼魚捕撈國確實執行管理措施,大家再忍耐一段時間應該就可以看到希望;也期待政府堅持成魚管理措施,以使黑鮪資源走過黑暗後能真正持續。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