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普選運動如火如荼,但台灣學生跟著高喊「今日香港即是明日台灣」,卻讓人難以理解。

首先,香港基本法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立的法。也就是說,它與澳門一樣,都是依據這個「法統」,去制訂兩個特區的基本法。就「法統」來看,無論稱之為「一國兩制」,或「高度自治」,都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特區法令與之牴觸者無效。

但台灣不同。台灣有一個中華民國憲法,自成一個「法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位階相同。因此兩岸之爭,最關鍵者,是在國共內戰後形成的兩個「憲法」之爭。如果無法解決「法統」的衝突,兩岸勢難有解決之日。十幾年前,《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曾提出「中華邦聯」,即是想解決法統之爭,以邦聯取代當時「一國兩制」與「一國兩府」的思維限制。

其次,台灣主體性的建立,也大大不同於香港。

1950年代,台灣依賴美援,意識形態極端反共,流亡懷鄉、反共文學是當時主流。195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逃避反共文學的僵化與教條,文學上開始了現代主義運動,《創世紀》、《藍星》、《現代詩》相繼出現;繪畫上則有「五月畫會」的出現。思想上則是《文星》雜誌開始批判傳統,標榜走向「全盤西化」。文學上則是《現代文學》的誕生。這一時期,可說是以西方現代主義的虛無與荒誕,來反抗保守僵化的反共教條,以突破戒嚴獨裁的封鎖。1960年代的西化,一時蔚為風潮。那是反抗獨裁統治,也是自由民主的先聲。

1970年代人們開始揚棄虛矯空洞的反共抗俄口號,揚棄虛無夢囈的西化語言,回歸本土文化,重新凝視現實,回到自身所在的土地與生活,而有了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此時也正是留學生開始回國的時代,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要跳自己的民族之舞;李雙澤在淡江教書,喊出要唱自己的土地之歌,開始創作出《美麗島》;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吳晟等小說家、詩人,以表現台灣本土為主要內容的作品,讓文學回到生活的土地。這是現實主義精神的回歸,也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回歸。歷經這個階段,台灣的文化才有了本土的深厚根基。

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轉型的關鍵年代,公民社會的成長時刻。

黨外雜誌突破了戒嚴下的政治禁忌,以地下發行的方式,打破媒體壟斷;黨外政團以群眾運動,要求國會全面改選,實現憲政承諾;各種社會運動,包括:消費者.環保、勞工、農民、學生、婦女、原住民運動等等,相繼出現,它代表著過去被威權體制所壓抑的社會力,在成長起來之後,要討回它應有的地位與尊嚴。它代表著公民社會的逐步成長與成熟。蔣經國在晚年宣告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兩岸探親,讓台灣向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邁出了一大步。

1990年代是台灣政治改革的階段。終結「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民主常態;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直到2000年,台灣首度政權輪替,民主轉型;乃至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讓台灣徹底改變威權政治體制,走上現代化的民主之路。

這整個過程,台灣從藝術思想、文學、歌謠創作、舞蹈、美術、創作理念等的文化啟蒙運動,走向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的崛起,最後召喚1990年代的民主轉型。這一段歷史,是台灣最重要的里程碑,它標誌了台灣與香港,有根本性的不同。

香港有特殊的文化,有獨特的殖民地社會結構,但它缺乏來自公民為主體的社會運動,更缺乏政治運動。要言之,現在香港的占中運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僅群眾要學習,港府也要學習。

台灣不要輕易把自己拿去跟香港比,這實在是不同歷史發展下的兩種結構,兩個世界。拿著幾句口號跟著喊,不只是太牽強,而且太看衰、看小台灣了。(作者為作家)

#香港 #台灣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