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高教人才的搜尋結果,共22筆
面對國際局勢的劇烈變動,教育部透過200億特別預算的即時挹注,確保高等教育體系的永續發展,當前國際情勢劇變,已對高教營運、人才招募及產學合作等面向造成實質衝擊;包含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可能限縮學校來自企業的資源挹注;進口儀器設備與教研材料成本的上升,亦直接增加學校的營運壓力。
為鼓勵青年學子攻讀博士班,建立支持性的博士培育機制,教育部和國科會皆推動博士生獎學金制度。教育部自2024學年度起推動「博士生獎學金補助計畫」,針對博士班一年級起至博士班三年級非在職學生,每月由教育部補助2萬元、學校及企業共同補助2萬元,合計每月4萬元。
面對美國關稅戰,行政院提出4100億元特別條例。藍白立委炮聲隆隆,紛紛抨擊政院提出許多預算內容根本不合理,甚至有老屋修繕,實際上對產業的支持僅930億元,更別提其中還有國土韌性、培育高教人才,這些預算並非不重要,但應與關稅預算分開提案,「包牌式」提案根本是想將被刪除的預算「借屍還魂」。
因應美國高關稅,行政院拍板通過總規模4100億元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行政院長卓榮泰28日赴立法院民眾黨團拜會,尋求在野支持。然而,民眾黨團抨擊,這項計畫竟然將一般預算的撥補台電1000億元納入,民眾黨絕不會同意相關預算,但政院要是調整項目、經費,照顧受關稅衝擊產業,白營願意支持。
行政院將以特別預算方式挹注在教育人才培育200億元。教育部說明,這次特別預算初步規畫是用在法規鬆綁、人才延攬、校務經營精進等三面向,被解讀是幫助高等教育。全教產理事長林碩杰表示,教育部現在只針對高等教育強化,忽略中小學教育,讓基層教師感到心寒,呼籲政府教育資源分配要平衡。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草案規模為4100億元,其中,教育人才培育200億元。教育部高教司長廖高賢表示,這次特別預算規劃法規鬆綁、人才延攬、校務經營精進等三面向,詳細內容後續會說明。
行政院會今拍板「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整體規模將達到4100億,其中包含高教人才強化、勞健保補貼、挹注台電、國土防衛等項目,被質疑要弭平預算刪減的衝擊,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今年原就打算透過特別條例來充分合理善用歲計賸餘,因此提出一個綜合性特別條例,「這是原來的規劃」。
114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於今明(20、21)兩日在國立宜蘭大學舉行,本次會議以「跨域自主、多元鏈結」為主題,邀請超過150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校長齊聚一堂,聚焦高教人才培育、科研應用、校園永續及企業合作等關鍵議題,攜手勾勒臺灣高教新願景。
素有「空服搖籃」美稱的老牌私校驚爆涉霸凌教師與不當招生,也讓外界對私校搶學生、約聘雇專案教師不穩定等問題議論紛紛。專家直言,少子化浪潮席捲大專院校,不少大專也開始以「專案」約聘老師,以定期契約「勞保」聘用專業人士任教,不只要顧研究,教學、行政量能也被校方壓榨,一旦6年約滿發現招生不佳,還能叫老師走人,這種制度「簡直是渣男」。
台大已於月中宣布於竹北校區推出新型創新創業計畫,不過針對竹北校區延遲開發,批評與質疑聲浪不斷,新竹縣長楊文科與國民黨立委林思銘都直接開酸台大是「最大詐騙集團」,開辦創業相關單位的目的就是要賺錢。台大校長陳文章今日表示,之所以開辦創新創業計畫,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未來領導人,絕非外界所言具有營利目的。
為提升我國高教總體競爭力,台大校長陳文章於近日呼籲政府提升大學經費,並推動高教前瞻基礎計畫,今(14)日在立法院教文會上,藍委也提出這項議題,卻未獲教育部長鄭英耀正面回應。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認為,大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資源挹注,經費卻始終不足,只能愈來愈向下沉淪。
為鼓勵青年學子攻讀博士班,建立支持性的博士培育機制,教育部和國科會皆推動博士生獎學金制度。教育部自113學年度起推動「博士生獎學金補助計畫」,針對博士班一年級起至博士班三年級非在職學生,每月由教育部補助2萬元、學校及企業共同補助2萬元,合計每月4萬元。9月24日教育部公布全國共核定補助43校、1246名,中興大學獲核定63個獎勵名額,合計補助金額為1,814萬元(含定額補助1,512萬元及加碼補助302萬元),補助額度居全台第六。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串聯南部IC設計、育成中心、以及南部晶片物聯網智造整合服務基地等三大量能,9日成立「南部晶片設計產業推動基地」,鎖定IC設計產業,延攬IC大廠、新創公司等半導體產業上游的關鍵潛力企業,南下擴點,進駐亞灣,該基地將成為高雄半導體S廊帶的重要一環,藉此發揮綜效,擴大IC產業群聚效應,以加速南部半導體產業成長,開啟高雄半導體產業新紀元。
教育部自2018年開始辦理「玉山計畫」,祭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教授待遇,以吸引國際頂尖優秀人才來台任教。依照最新數據,2024年度共有12校獲審通過,玉山學者通過23件、玉山青年學者32件,共計55件,創下開辦以來通過件數最高年份紀錄,且獲得外加年薪最高新台幣500萬更高達3人。
少子化衝擊我國高教版圖,部分私立大專校院已無法招滿學生。教育部長鄭英耀於5日舉行上任後首次媒體聯訪,對於公私校合併議題,他表明支持,且在還沒有修法的情況下,已有台灣科技大學與華夏科大併校的模式,教育部會積極鼓勵,讓私立大專校院對人才培育的使命感得以延續。
AI人工智慧、高速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攀升,不僅帶動外銷訂單、產業用電,人才缺口也成了科技業、製造業備受挑戰的議題;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22日於立院經委會上提出三解方,包括培育高教人才、產學共育、延攬外國人才三方面著手,由於人才稀缺且缺口大,高仙桂表示,不論人才從哪方面來,國發會的態度都是「愈多愈好」。
中研院去年9月調整博士生的獎助金,院內每生月均可獲得新台幣4萬元,但立委柯志恩表示,無法理解為何去年支薪的博士生共983人,比2016年的1096人減少113人。院長廖俊智回應,主要是受少子化、國際其他學術圈競爭等影響所導致。
有鑑於近年博士生人數漸少,國內教科部門紛紛提出計畫,或釋出獎學金,提升學術研究量能。為此,中研院特別新設「中研學者計畫」,獎勵國內公私立大學副教授以上、55 歲以下中生代優秀學者,能在具有穩定且充沛經費下,在原單位執行具有原創性的研究計畫,預計 3 月核定名單後施行。而為強化與網留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才,「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菁英獎學金」,也將於 5 月受理申請。
113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於26日在台中舉行,國立科技大學校院協會提案,大學教師薪資待遇難和國際高教及國內產業競爭,甚至連馬來西亞與印度都無法比擬,建議成立政府跨部會專案小組,解決高教人才危機。
113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1月25及26日於朝陽科技大學舉行,會議主題「智慧時代、創新永續」,邀請全國158所公私立大專校院(含軍警校院、系統大學及空中大學)校長參與,共同探討智慧時代高教人才培育、數位化創新教學以及未來大學轉型,共同建構永續高等教育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