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拥有许多在地人才知道的这些、那些事
看似静懿悠然的古都,其实在日本歷史上是个不断流动着的城市!
【精彩书摘】
夏日前往贵传神社的路上,溪水与绿荫阻绝了暑意,凉风吹来,没有登山的疲累,只有清凉地畅快。
七夕夜晚的堀川成为一个光的世界、一个许愿的场所、一个传统与创意兼具的空间。
京都的夏日相当炎热,盆地会让气温直线上升,宛如蒸笼一般。幸好千年古都一直都有避暑的方式。夏日不想留在室内,我会搭上叡山电铁,前往京都的避暑胜地贵船神社。
消暑的风雅圣地:贵船神社
贵船神社位于京都的北部山区之中,是鸭川的源头,为奉祀山林水泽的保护神。由于处于京都重要的水资源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祈雨场所。神社的起源甚至早到日本初代的神武天皇,传说天皇之母搭船,溯流而上,一直到今天贵船神社的奥宫为止。
虽然神话的起源难以得知,但是处于川源的贵船神社并不容易到达。幸好现在有叡山电铁,叡山电铁离开市区之后,一路向上爬,沿路满是绿意。将近半个小时之后,叡电停在贵船口,由此到贵船神社还要两公里。虽然有公车可坐,但我选择在山林中、溪水边,慢慢地走到贵船神社。
虽然是夏日,但是溪水与绿荫阻绝了暑意,凉风吹来,没有登山的疲累,只有清凉地畅快。
由于贵船神社在以往为祈雨圣地,古代的信徒奉献神舆坐乘的马匹以为谢礼,祈求天降甘霖时进献黑马。如果豪雨造成灾情,则进献白马祈求晴天。但是马匹的照顾不易,甚至连收受贡物的神社都无法照料好进献的马匹,所以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象徵,採用绘制的方式,成为现在日本神社当中用来祈愿的「绘马」。
「绘马」是祈愿的象徵,在日本大大小小的神社当中都可以看到用木板制成的「绘马」。上面写着芸芸眾生的愿望,期望事业有成、健康快乐、金榜题名︙︙等,而贵船神社就是「绘马」的起源。
京都人夏日时常到贵船神社旁的溪流之中享用川床料理,川床料理不在川边,而是在川上。于水流平缓之处搭上木板,直接于川中享用料理,不仅消暑,还有无尽的风雅。
享受了夏日来自溪谷清凉的风。夜晚则在鸭川边沉浸在七夕的浪漫理。
传说中的牛郎与织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富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遥远的银河中的牵牛星和皎洁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以纤细白皙的手织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
织了一天的布却不成纹理,因为伤心落下了眼泪。其实牛郎与织女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彼此相隔能有多远呢?
然而一水之隔的银河,使他们含着相思无语地对望。从东汉《古诗十九首》中就可以看到牛郎与织女无法见面的相思之情。牛郎与织女见证了分离的痛、相思的苦。
七夕的传说在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牛郎与织女一年一见,隔着银河,相望却无法见面,往后诗人吟咏相隔两地的思念之苦都以牛郎和织女为喻。
在台湾,七夕似乎不只是牛郎织女的节日,反而与未成年的小孩比较有关系。以往七夕的时候,父亲都会要我拜「七娘妈」和「床母」。在闽南人的习俗之中,两者都是保护未成年孩子的神祇。按照文史学者的考证,以往中国闽南地区的人渡过黑水沟台湾海峡,大部分都无法回到原乡,妇女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够平安长大。
现在的台湾人还有多少在拜「床母」很难知道,七夕随着商业化的炒作,被简化成「中国的情人节」,作为二月十四号西洋情人节的对比。过节的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与西洋情人节没有什么不同,年轻男女甚至会在七夕找个欧式的高檔餐厅用餐,过着不伦不类的「情人节」。
传统的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产生意义,不管是观光或是所谓的「文创」,都必须在以往的文化中寻找灵感,结合现代社会的产业,赋予创意,然后引起消费者、观光客和当地居民三者的参与和兴趣。
京都的七夕就是个成功的例子。
京之七夕
某一年的七夕,正好是父亲的追思会。我向父亲道别,鹣鲽情深的父母无法白首到老,幽冥两隔,命运的主宰者切割了他们之间的联繫。父亲的追思会后,我觉得有必要转换一下情境。一个星期之后,到了京都。京都的夏天和台湾一样炎热,但夜晚却很能感受到夏季晚风的清凉。
日本的七夕传说虽然源自中国,但很明显地产生本土化的现象,与原来的传说既相似又有些不同。七夕的传说传入日本之后,结合本来的「棚机」传说,带点一夜情的味道。日本最早的神话《古事记》之中有一个故事,少女为了帮助村庄消灾,在河边织衣祭神,并且与神发生了关系。
日文的七夕念法为「たなばた」(tanabata),是由日文中的「棚机つ女(た
なばたつめ)」而来,而不是直接中文七夕「しちせき」的翻译。
在七夕时,日本人会使用一种称为「笹饰」的小纸张,以细长的竹枝,将愿望写在五彩的长方形纸条上。写完以后绑在竹枝上,许的愿望就有可能会实现。「笹饰」除了许愿之外,也带着装饰的功用,宛如风铃一般,看到就想到了夏天。
七夕是日本不少地方夏季的重要祭典之一,其中又以仙台的「七夕祭」最为
盛大。京都夏日的祭典本来以七月的祇园祭和八月中的「五山送火」(五山送り
火)最为盛大,八月初相对而言是旅游的淡季。
京都的七夕没有花车,也没有过多的人潮,以一种结合传统的创新手法,为盛夏的古都再度增添一些色彩。
京之七夕分为鸭川会场与堀川会场,以堀川的人气较高。堀川现在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流,以往这条穿过天皇御所与二条城的河流,运送了不少上层阶级所需的物资,也是孕育京友禅的场所。
堀川在京都现代化的过程之中逐渐被京都人所遗忘,甚至在战后将堀川地下化,上面盖起笔直的大马路,京之七夕使京都人与观光客重新想起这条淡忘的水道。在七夕的前后十天之中顿时妆点成为一个光的世界、一个许愿的场所、一个传统与创意兼具的空间。
会场充分利用了空间上的特点,现在的堀川比起一般路面来得低,走在川边宛如沿着溪旁的谷地而行。夜间在窄小的通道上 L E D的光廊映照在水面,人群
鱼贯地向前走。
从世界遗产二条城前开始,京之七夕的活动一直到晴明神社,南北巷的通道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活动。不管七夕的神话在中国或是在日本,河流、愿望与男女之间的情感是其中不变的母题。京之七夕充分地运用了这几个母题,并且加入京都的特色,像是友禅染。
京都名闻遐迩的友禅染,在染色之后还必须水洗,而河水的水质会影响友禅染的顏色,织染会吸收水中的铁,使其顏色更加美丽鲜艷。友禅染以往都是使用崛川的水,所以京都人常说:「京友禅是水的艺术。」
在堀川会场中的「光之友禅流」,友禅染的织布在堀川的水中飘动,打上L E D
的灯光。带点现代的诗意,又与织女、河流等七夕的主题相互辉映,堀川边的男男女女,包括我和妳,都在浪漫的景色之中感受京都的七夕。
二条城内开放夜间的参观,本来寧静的二条城,在夜间闪烁着「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マッピング」(Projection Mapping )的投影,这是近来日本常用在建筑上的影像技术,可以投影于不规则的表面上,并且透过灯光的变化,使古蹟的外表穿上不同的衣服。宛如跳舞一般的二条城,在京都的夜空下呈现出活泼的气氛。
在台湾,七月是鬼月,总是带着恐怖的色彩;在日本,七夕不仅有传统的氛围,也带着点创意的色彩。友禅染加上灯光的技巧、世界遗产二条城打上了变化万千的灯光。夏天的夜晚,凉风吹来,浪漫的夜京都。
(本文摘自 《京都歷史迷走》/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学家,身于何处就书写何处,喜欢从细节中理解时代、从生活中观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国和加拿大生活过。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在中国不同地方旅行。由于兴趣庞杂,大学双修歷史与哲学,研究所于国立臺湾大学双修考古学与歷史学,后取得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东亚系博士。曾任「故事:写给所有人的歷史」网站主编、华文朗读节策展人,目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歷史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
编着十余本书:着有《和食古早味》、《食光记忆》、《绝对惊艷魁北克》和《东京歷史迷走》,编有《猫狗说的人类文明史》、《重新思考皇帝》、《关键年代》和《故事臺湾史》四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