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超过千万人面临肥胖!国健署统计,我国成人有50.8%过重及肥胖,每2人就有1人体重超标。医师示警,肥胖会增加心臟病、糖尿病、中风等超过200种疾病风险,进而导致死亡率上升,呼吁民眾透过BMI、量腰围2种方式检测体重,并从小养成正确饮食习惯。

国健署、台湾肥胖医学会、台湾儿科医学会今日(4)举办「2025世界肥胖日记者会」。(李念庭摄)
国健署、台湾肥胖医学会、台湾儿科医学会今日(4)举办「2025世界肥胖日记者会」。(李念庭摄)

今天(4)是世界肥胖日,国健署、台湾肥胖医学会、台湾儿科医学会举办「2025世界肥胖日记者会」。台湾肥胖医学会理事长林文元说明,全台半数成人有肥胖问题,关键在于国人对肥胖认知不足,「没有健康的胖,只是时候未到」,若不加以管理,放任脂肪堆积,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势必大增。

研究指出,肥胖者併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疾病机率,为一般人数倍。长期肥胖与预计寿命变短也有关,BMI值30~35,平均预期寿命减少3年,BMI值40~50,平均预期寿命更大幅减少8~10年。

林文元表示,有肥胖问题就要积极就医处理,肥胖者减5%体重,能降低三高、糖尿病与脂肪肝风险,减重10%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与退化性关节炎风险,减重达15%更能减少心臟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及延缓第二型糖尿病发生率。

林文元说明,要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可以透过BMI(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2种评估方式。BMI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BMI大于等于24为过重、27为肥胖;腰围更容易检测,以肋骨下缘、骨盆上缘的腹部中线为测量位置,女性腰围超过80公分、男性超过90公分为肥胖。

我国青少年每3人就有1人体重超标,国高中生过重及肥胖率均约3成。臺湾儿科医学会儿科研究委员会委员林裕诚指出,儿童肥胖会增加代谢症候群、脂肪肝、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发生率,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学习。

林裕诚说明,台湾约20%肥胖儿童已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伴随肝指数异常,甚至出现肝纤维化。此外,儿童肥胖也可能影响第二性徵发育,如女性乳房、阴毛、初经可能提早,进而影响身高。

林裕诚提醒,维持健康体位,应从儿童时期开始,避免未来发展为成人肥胖问题,3~6岁学龄前儿童是培养正确饮食习惯的黄金阶段,应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挑食、减少甜食与含糖饮料摄取。若发现孩子的体重有异常变化,应及早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与协助。

#肥胖 #体重 #BMI #风险 #腰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