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民眾在鵝鑾鼻周邊岩石發現一隻海鳥,但靠近拍照時牠卻一動也不動,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人員看到相關照片及影片後,發現牠是一隻白腹鰹鳥,並於隔日前往現場救援,未料牠早已死亡,不過透過足部的金屬腳環,得知牠是從日本、飛越2627公里而來。
海洋保育署今(1)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有民眾在10月16日於鵝鑾鼻周邊岩石發現一隻海鳥,不過靠近拍照時,牠卻一動也不動、不會飛走,海洋保育署人員看見照片和影片後,發現這是一隻羽毛有些凌亂、狀態似乎不佳的「白腹鰹鳥」,由於台灣南部少見鰹鳥上岸停棲,所處位置又剛好在友善釣點的範圍,因此隔日屏東保育站人員就前往現場,了解是否需要協助救援,沒想到抵達時卻發現鰹鳥已經變成一具僵硬的遺體。
海洋保育署表示,這隻白腹鰹鳥的足部有金屬腳環,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同意下替牠進行採集和冰存,並聯繫了原繫放牠的單位「日本山階鳥類研究所(Yamashina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得知牠於2001年9月2日在日本小笠原諸島繫放,是一隻至少20歲的雌性白腹鰹鳥,雖然被記錄為不會遷徙的海鳥,但牠的繫放地與回收地直線距離仍達到2627公里。
此外海洋保育署也在第一時間通知國立台灣大學鳥類研究相關團隊,並將這隻白腹鰹鳥送去病理解剖,結果發現牠的腸胃空空、顱骨至耳孔都有出血情形,還有脾臟炎、甲狀腺鈣化及食道糜爛等相關病徵,獸醫師推測牠可能較為年邁虛弱,卻不幸遇上颱風,使牠撞擊到物體導致死亡。
海洋保育署透露,之後會將這隻白腹鰹鳥製作成立姿標本,以供環境教育使用,讓辛苦漂洋過海來到台灣、與我們相遇的牠,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