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務院核准《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意味雄安新區經過近兩年總體規畫後,即將開工。雄安新區是大陸高品質發展的「樣板城」,國務院文件強調,雄安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數位智慧之城,建立城市智慧運行模式和智慧治理體系。隨著雄安新區的開工和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智慧經濟正從概念走向現實,應抓住智慧帶來的經濟發展新機遇。

所謂智慧經濟,目前雖尚無權威定義,但近年來智慧元素在消費端、產業端已有展現,如諸多企業開始運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智慧的手段提升產值和生產效率。未來,隨著5G技術的落地,智慧終端機產品的應用有望爆發式成長,帶來巨大產值。而同時,智慧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的變革,還涉及到社會結構方方面面的改變。

例如,智慧將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大眾參與多崗位、非固定就業的比例將大幅提高,「身兼多職」變得更加容易;同時,消費者多樣化、碎片化的需求將在資料計算的說明下實現精準供需匹配;再如,企業組織管理結構將從階層型的剛性組織架構,轉向創造更多激發全體員工管理活力的模式等等。可見,智慧經濟背後是生產生活方式前所未有的改變。

大陸看重智慧經濟的未來,既是順應歷史發展之舉,又出於對國際經濟形勢和自身經濟轉型的雙重考量。因此,雄安新區打造數位智慧之城的定位,正是一次順勢而為、欲抓住新機遇的改革「試驗田」。

對於加速而來的智慧經濟,大陸正進行多方位部署,做足長遠準備。政策層面,大陸近年來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政府層面,今年大陸地方機構改革中,浙江、福建、安徽、山東等多個省分設立了對接大資料開發的管理部門,以配合相關產業發展,如安徽省建立資料資源管理局、山東省建立大資料局等。

大陸官方估計,2030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兆元人民幣,人才缺口達到500萬。在人才培養方面,大陸多個人工智慧企業與政府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大陸高校也紛紛開設相關專業,為未來儲備人才。

但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抓住智慧經濟新機遇並非輕而易舉,而要直面諸多困難與挑戰。為避免將智慧經濟鼓吹成泡沫,必須用真正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作支撐,同時政企之間明確角色、銜接順暢也必不可少。舉例而言,智慧經濟的競爭是資料計算力的競爭,而目前大陸雖正在由人口紅利期向資料紅利期的轉變,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對於如何搜集有效資料、如何處理資料等仍在摸索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應存憂患意識,早期政府的規畫和企業家的拚搏曾經先人一步抓住半導體產業機遇,迎上全球資訊化發展的契機,未來較長時間內,台灣半導體地位仍舊穩固。如今,面對智慧經濟帶來的新機遇,台灣仍可發揮智慧挖掘其潛力。

尤可注意的是,台灣發展智慧經濟具備良好的條件,除擁有大量電腦和資訊系統管理人才外,還具備發展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全套硬體。在實踐上亦不斷產生成功案例,台灣大學人工智慧中心(AINTU)、中研院資訊所及義隆電子集團,聯手開發運用AI運算的「交通號誌時制重整技術」,加上「智慧影像車流分析」發展出「智慧交通」系統,該技術已使用於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市等地,車輛紅綠燈平均停等次數減少了30%,減少行車時間3分鐘。

智慧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和大量資料支援,大陸在這些方面的優勢恰能與台灣的人才、硬體優勢形成互補。在智慧經濟正加速而來的世代中,時不我待,應剔除複雜的因素考慮,回歸經濟合作發展,真正做出為台灣經濟長遠思慮的選擇。

#人工 #人工智慧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