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中起,香港禍不單行。反修例事件擾攘大半年,亂了社會秩序,餘波未了之際,新冠疫情繼之而來,再度重創香港經濟。雖然香港歷來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港府還是不得不出手。
2019年下半年,港府已推出多輪紓困措施,涉資約250億港元;今年1月,特首林鄭月娥公布10項民生政策新措施,約需100億港元;2月14日特首又公布成立防疫抗疫基金,基金總額後來提高至300億港元。
經歷多年財政盈餘後,港府今個財政年度可能面對史上最高的的財政赤字。
港府扭盡六壬,意在兼顧疫情防堵與拉抬經濟,但舉措種種,只迎來掌聲寥寥。
口罩荒導致林鄭與她的團隊招來種種奚落與抨擊。隨著肺炎病毒擴散,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迅速陷入口罩荒,香港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日本市面的口罩也被掃光,台灣憑健保卡才能7天買兩個口罩。
口罩並非日常用品,乃醫療用品,短時間內不可能滿足一人一罩的需求。市面「一罩難求」,為了買口罩,不少市民通宵排隊。有些不良商家則趁火打劫,以天價炒賣口罩。
輿論紛紛指責港府要為口罩不足負責,特首林鄭迅即成為標靶。但政府採購有嚴格的規則要遵守,不可能如某些評論所言,不計成本地去世界各地購買。
今年9月將舉行立法會選舉,為爭奪民心民意,建制派或泛民主派等各個政黨都努力到境外搜羅口罩。泛民主派第2大黨公民黨近日即大張旗鼓地宣稱已在外國購入35萬口罩,將以成本價售出。某些二線明星亦加入口罩採購行列,購入幾萬個口罩後,大肆宣傳,表示會免費贈送給市民。
大家都努力地要把香港面對的這場口罩荒危機,轉變為推動個人或政黨發展的良機。
無論個人或團體如何努力,他們所能採購的口罩相對於700多萬港人的需求,都只是杯水車薪,但在大聲叫嚷下,卻能達致明顯的政治效果,令政府所做的努力被邊緣化。
港府才是香港口罩最大的供應者,但特首林鄭及其團隊於公關方面缺乏戰鬥力,在網絡世界亦無法掌握相關議題,反成為攻擊對象。買不到口罩的市民,怪港府不為港人著想;採購到口罩的,則嘲笑港府無能。
林鄭上台兩年多,公信力遭嚴重損耗,其執政逐漸步入塔西佗陷阱。把事情做好,民眾無動於衷;稍有不周之處,則惹來一波又一波的口誅筆伐。
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門,經濟表現更差,可謂百業蕭條,澳門主業賭場須關閉半個月,2月20日凌晨才重開。不過澳門人對當局並沒有甚麼怨言,畢竟防疫優先。
坊間傳聞月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時將宣布向每個成年香港人派發港幣一萬元,俾使大家共渡時艱。林鄭的團隊要在短期之內贏得公眾歡心,派錢看來應該是上上之策,不過派錢屬低技術舉措,未必為港府高層所青睞。(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